iTunes時代式微的音樂專輯,借助社交媒體又殺回來了
iTunes時代式微的音樂專輯,借助社交媒體又殺回來了
張遠 / 2015年04月02日濃縮觀點
-
潮流總是倒退的,2014年,美國一大批頂級歌手紛紛推出了概念完整、完整長度的作品,而不是僅僅推出一首首單曲——這已經在悄然改變iTunes開創的“單曲售賣”模式。源于歌手們規模龐大的社交網絡粉絲群體,專輯這種形態又回來了?
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專輯了?
自2002年iTunes橫空出世開啟“單曲售賣”模式之后,專輯——這種傳統唱片業的固定模式就走上了下坡路。據MBW報道,美國每年的新專輯實體銷售量自2005年起已下滑80%,從3億7980萬跌至7760萬。
然而,拜社交媒體和狂熱的歌迷所賜,專輯有望止跌回升,重新成為歌手們的新選擇。據科技媒體The Verge報道,2014年,美國一大批頂級歌手紛紛推出了概念完整、完整長度的作品,而不是僅僅推出一首首單曲。St. Vincent、Lana Del Rey、Taylor Swift 都推出了推出了帶有鮮明個人烙印的概念專輯。專輯的整體性更強,而不僅是東一曲西一首的單曲拼盤。這是自2006——2012年專輯“低谷期”以來的一次回潮。

正是由于新專輯《1989》的全球大賣,Taylor Swift才有底氣向Spotify等流媒體服務全面開戰,“愛我就買我的專輯”、“好音樂,不免費”,Twitter 上的5000多萬粉絲讓她停止了腰桿。
專輯的式微曾經被視為音樂音樂產業衰亡的前兆,如今,借助互聯網,借助粉絲的力量,專輯——這種音樂產業最為青睞的模式又回到了前臺。

Beyoncé在2013年末“橫空出世”的新專輯對音樂產業的改變勝過過去10年間的任何一張專輯。這張同名專輯反響空前。此次發布事先并無預熱,也不發行實體版本,不做市場推廣,更不推出單曲,也不參與流媒體服務。哪怕你只想聽一首歌,也要購買整張專輯。即便如此,《Beyoncé》三天之內便在iTunes賣出了80萬張。
發布之前,Beyoncé甚至連一次深夜脫口秀都沒有上,也沒有去billboards打榜,更沒有到處張貼海報,不接受任何訪談。音樂人的這種全新策略引起了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興趣。傳統的專輯推廣套路——兩首預熱單曲、聲勢浩大的巡回推廣、最終的盛大發布——被徹底顛覆。Beyoncé將精力全部放在了專輯制作上。更重要的是,人們仍然愿意花15.99美元去購買一張專輯,尤其是他們已經在歌手身上花費了不少錢的情況下。
去年,這種策略在Drake 和Kendrick Lamar身上再一次奏效,前者的專輯《If You’re Reading This It’s Too Late》首周賣出了49.5萬張,后者的《To Pimp a Butterfly moving》首周賣出了32.5萬張。Kanye West也透露下一張專輯在發布之前不會事先宣布。只要歌迷們牽腸掛肚,何必花費冤枉錢打市場呢?

源于其規模龐大的粉絲,歌手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變現無人能及。Twitter上粉絲數量 10名中有7位是歌手。在發行專輯時,社交媒體的影響力要遠勝過任何的推廣宣傳。也只有在這里,才能創造“所有人都在討論同一張專輯”的盛況。粉絲們在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上的踴躍試聽,是無論多少宣傳預算都買不來的效果。
這種無遠不及的強大渠道激勵著歌手們紛紛嘗試著打造完整時長的“大工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曾經的“專輯殺手”——iTunes這一次在專輯回歸過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蘋果正在和Beyoncé及更多的歌手簽署專輯獨家發售協議。如果一張專輯提前泄密,只有少數歌手能夠保住首周銷量。不是每一位歌手都是Taylor Swift ——專輯泄露事件每年都要影響幾十張專輯的銷量。過去,每張專輯都要送往線下商店銷售,而在iTunes發售的專輯則沒有泄密風險。雖然Google Play Music、Amazon Prime Music等其他平臺都有購買記錄追蹤,卻沒有iTunes這樣的覆蓋面,后者在獨家專輯的發行上有無人可及的優勢。
鑒于蘋果在未來數月內將推出全新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歌手和唱片公司將更傾向于在一個平臺發布專輯,以避免泄密的風險。
專輯發售正在成為歌手們凝聚粉絲、制造事件的一種手段,這可能會部分抵銷音樂流媒體服務隊數字音樂收入的沖擊。更重要的是,去年幾張專輯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人們依然愿意為整張專輯付費。(本文首發鈦媒體)
(關注更多鈦媒體作者觀點,參與鈦媒體微信互動(微信搜索“鈦媒體”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