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男人一到中年,就忽然熱衷于炒股了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人神共奮 (ID:tongyipaocha) ,作者:思想鋼印,題圖來自:AI生成
一、興趣鄙視鏈
以前的一個同事,十年不聯系,忽然問了我一堆股票的問題,記得他以前愛好廣泛,但沒有炒股這一項。
這樣的事,近一年多次發生,共性是,男性,超過35歲,以前沒有炒股經歷。好像在反復提醒我,不但自己老了,自己那些曾經年輕的同事,也人到中年了。
興趣愛好也是有鄙視鏈的:小眾愛好鄙視大眾愛好,花錢多的愛好鄙視花錢少的,花錢少的又鄙視以賺錢為目的的,消耗時間多的鄙視不怎么花時間的。還有一條,年輕人的愛好鄙視中年人的愛好,所以炒股一直處于興趣鄙視鏈的下游,并不是炒股本身有多么low,而是年輕人總是害怕自己有一天變成自己曾經鄙視過的樣子。
我忽然想到聊一聊這個問題:為什么很多男人一到中年,就忽然熱衷起炒股來了呢?
二、 解謎與社交話題
首先給標題的“炒股”作一個嚴謹的定義,主要是跟投資理財區分開來。
投資理財的對象主要是各種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很少有交易性的操作,一周難得看一次凈值,一個月難得關注一回市場行情,就算配置了少量股票類資產,也主要是指數基金,指數基金也主要是投場外的,沒有在證券公司開過股票賬戶,或者有股票賬戶但很少操作,賬號密碼都忘了。
人們把“炒股”看成興趣愛好,區別于純粹的投資理財,這是有道理的。就像釣魚的人不是為了吃魚,炒股更主要是一種精神活動,能帶來刺激感和參與市場的滿足感。
當然,賺錢仍然是“炒股”的第一目的,可一位過去十多年對炒股無感的中年男性,忽然喜歡上了炒股,其中有一定的心理學、社會學的原因。
炒股是當前中國少數的“合法賭博”,股市的漲跌可以帶來多巴胺分泌,尤其是短線交易者,“低買高賣”帶來的即時反饋,是賭博的最佳代替品。
價值投資者其實也有很多“賭”的成分,從眾多公司財報中尋找潛在的大牛股,被稱為“翻石頭”,正是因為找到牛股的概率很低,有一些特點但又不會100%的準確,每一個都不一樣。
所以對投資者而言,每一季的財報更類似于一個解謎游戲,加倉減倉更像是一個策略游戲,都為了滿足智力挑戰的需求。
人到中年,除了炒股,還能上哪里去找這種隨時可以開始的“挑戰”呢?
另一方面,炒股也不僅僅是愛好,還是一項有很強社交屬性的活動。
中年人的朋友聚會或商務伙伴圈中,話題“含錢量”比年輕人的圈子高很多倍,熱門股和宏觀財經事件會成為共同話題,你不懂就很容易被“排除在外”;交換“看好的股票”可以增強社交參與感,提供“內幕信息”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價值,而精于炒股者 (其實大部分只是個人吹噓) ,有助于在圈子內打造成功的個人形象。
A股的“賭博替代品”的作用,算是中國特色,但炒股的社交作用是全球共性的。美國中產男性聚會時,股票也是常見的話題。聊自己持有的熱門的大公司股票,可交流的話題更多,聊持有科技屬性的股票,可以讓自己的形象更年輕更潮流。同樣,美國20多歲的年輕人聚會,就算是投資的人也會避免聊股票,這會讓他們顯得“裝成熟”或“炫耀”。
所以,人到中年開始炒股,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而在興趣愛好和社交話題之外,炒股在中國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三、重燃激情
炒股跟中國“勤勞致富”的主流價值觀有一定的沖突,這種沖突感賦予炒股一種文化符號,讓參與者都在有意無意中,追求或者愿意被貼上某些標簽,把炒股作為對抗現實、滿足幻想的利器。
而炒股這個文化符號,對于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又有很大差異。
老年人炒股,主要是對抗退休后的無聊,通過盯盤、了解財經新聞、資產增值,來證明自己仍然有能力完成高難度的智力活動。
年輕人炒股,往往被賦予“階層躍遷”的浪漫想象,媒體也熱衷于渲染“草根通過股市逆襲”的案例,所以他們的投資更偏短線投機。
中年人就比較復雜了,既不像老年人那樣有大把的閑余時間,也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沉溺于“一夜暴富式的屌絲逆襲”,但也可以說,中年人也同時在實現老年人和年輕人炒股的“文化符號”。
許多中年人在事業上已進入穩定期,晉升空間有限,進入“類老年人狀態”。危機在于人生價值感和目標感的喪失,炒股成為他們尋找新的人生挑戰。雖然沒有老年人那么空,但工作熟練后,實際上擁有的可支配時間也不少,也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投入股票的研究與操盤。
有一部講“中年危機”的電影《美國麗人》,當人到中年的男主人公在拉拉隊的人群中看到了女兒的同學,他死氣沉沉的心境立刻燃起了年輕鮮活的氣息。其實大部分35~45歲的中年人 (即80后) ,心理上其實還處于年輕狀態,并不真的認為自己是中年人,反而容易在某些契機下,重燃年輕時的激情與夢想。
有一項對2021年“游戲驛站”股票炒作事件參與者的調查,發現35至55歲的中年投資者扮演了關鍵角色。在2021年1月,該年齡段持有GameStop股票的投資者數量增長了215%,而35歲以下的投資者僅增長了142%。
許多參與者將此次行動視為對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的抗議,約58%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華爾街投資者享有比個人投資者更多的特權,這種推翻現有金融體系的訴求,讓此次炒作事件帶有某些理想主義的色彩。
從財富的角度,如果家庭稅后年收入30萬左右,擁有300萬的金融資產,只需要10%的年化收益,就可以讓資產性收入超過工資性收入。雖然長期10%的收益率對于非職業投資者來說很難,但很多人在媒體刻意渲染和身邊幸存者偏差案例的雙重影響下,總覺得炒股很容易成為財務自由的捷徑,讓自己早日實現退休,脫離打工人的“苦海”。
再加上投資活動的門檻低,進階難度大,既可以是專業人士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反復權衡后的系統性決策,也可以是業余人士聽信了朋友的小道信息后貿然全倉買入。更諷刺的是,單次投資的結果有偶爾性,也可能前者虧了,后者反而賺了。
炒股作為對“勤勞致富”的主流思想的叛逆,為中年人提供了一種重新證明自我價值的機會——還有比炒股更容易讓人產生“我原來是一個被埋沒的天才”的幻覺嗎?
四、 經歷不等于經驗
但幻覺終究是幻覺。
興趣更容易發展成專業,但并不代表可以做到專業,跟從事這項活動的時間也不成正比。很多老股民炒了一輩子股,仍然是個經歷豐富的“虧貨”——為什么我說是經歷而不是經驗呢?
有很多興趣愛好都是“經歷多了自然變得專業”,但它們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失敗必須是可觀察、可重復、可控制的,就像工廠的原材料與產品的投入產出比必須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字。
就像有一些老臭棋簍子,他們對下棋非常熱愛,堅持下臭棋幾十年,但每每敗在一個經過幾個月正規專業培訓的小孩子手下。因為培訓班的教練會把下棋中的一些環節拆出來,做棋型和招式的訓練,只要小孩子下錯了,立刻就失敗了,再通過反饋修正。
這正是從興趣到專業的必經之路,非常可惜,投資沒有這樣的訓練。投資的特點是,賺了錢常常不知道是怎么賺的,虧錢也不知道是怎么虧的。投資者總結的那些經驗,絕大部分沒有可重復性,根本不是什么規律,無法從成功中總結經驗,也無法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當然只能叫“經歷”。
特別是價值投資。
芒格說,“40歲前沒有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這也是很多中年人覺得自己“又行了”的原因之一。
但芒格說的40歲,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芒格說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個是40歲之后,才可能對公司的商業價值建立真正的理解,更可能采取長期持有策略。
但大部分中年人只是精通自己專業的那一部分,只是相對更了解某一個行業,對企業經營都是一知半解。像商業模式,戰略決策、競爭策略這種更高層級的知識經驗,除非做到大公司的高層,否則,不說跟職場新人沒有兩樣,至少遠遠達不到理解公司價值的程度。
芒格的另一層意思是人生閱歷,中年人更能通過價值投資對人性的考驗。
這一層意思也有前提,如果你是從年輕時就開始炒股,嘗試過各種投資方法,從看圖看指標,到搶板抓熱點。最后到40歲,你終于“悟”了,回歸到了公司商業價值之上,這是芒格的意思。但對于一個忽然喜歡炒股的中年人而言,上面所有的坑,還是要全部踩一遍,才能理解價值投資,再快也得10年吧。
炒股并不是一個適合大部分人的活動,跟年齡無關。所有追求超過10%的收益率的投資活動 (低了就是理財) ,30%來源于學習,70%來源于天賦,更類似于藝術創作,無法總結經驗,沒有絕對因果關系,只能找概率的相關性。
五、迅速失敗是一件好事
從行為經濟學看,人類決策很少完全理性。炒股兼具投資、娛樂、社交、心理補償等多重屬性,相比實業創業,炒股門檻更低,卻能提供類似的參與感和話題性,成為中年人低成本“自我救贖”的不二之選。
但中年人炒股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而且投入金額高,“交學費”也比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多。
所幸,投資相比其他興趣愛好,也有一個好處——能夠“迅速失敗”。
A股歷史上開過戶的個人投資者有2.2億,但現在還有股票的只有5000萬,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為虧損而退出市場,如果他們強行留在股市,只會虧掉更多的錢,以至于毀掉自己的人生——這就是股市的保護機制的啟動。
你可以不服氣,說XXX炒股發了大財,對,那正好說明這個淘汰機制的驅動力——讓更有天賦的人留下來,“給”他們更多的錢,讓這個“獵殺場”更加殘酷,讓淘汰賽更高效。
相比大部分興趣愛好,要用十幾年時間證明自己毫無天賦,炒股失敗真是上天的仁慈,雖然浪費錢,但節省生命。
所以,大部分中年人可以重燃暴富夢想,但折騰一圈,賺賺虧虧后,還是應該回歸現實,回到以財富保值增值為目標的“投資理財”上。用目標合理、風險可控、攻守平衡的大類資產配置來構建自己下半生踏實的生活,才是股市對于大部分人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