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現任”與“前任”填滿的女性觀察綜藝
女性綜藝再度卷起話題漩渦,《姐姐當家》與《我家那閨女2025》兩檔女性生活觀察節目集中“拱火”。
這一邊的“姐姐”成功點燃全網怒值,董璇再婚丈夫張維伊的表現近乎被網友按幀解讀,每周都有新槽點沸騰社交媒體,也讓其他女明星的現任男友、老公猛增“觀眾緣”;另一邊的“閨女”不遑多讓,#孫怡 結婚得到的要比我賺錢幸福得多##王皓 上岸先斬意中人#先后登上微博熱搜第一位置,“前任”效應一馬當先……
女性議題之下,情緒被進一步調動,娛樂性被進一步釋放。不少網友涌到董璇多個平臺賬號下留言勸其擦亮眼睛;各路調侃、吐槽性的表情包紛至沓來;機場、直播間等場合變成了粉絲與“姐姐”或“閨女”針對節目已播出內容的主要反饋陣地,誕生出更多新鮮、即時的內容;節目內容也催生出更多的段子手,玩梗又成為另一有趣內容的來源。
滿是對于“現任”與“前任”的情緒喧囂背后,兩檔綜藝也以各自的“敘事體”將女性更多切面集中展示出來。在這個積極擁抱“女性選擇”就能換來高流量的綜藝市場,“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女性觀察綜藝無疑具備先天優勢。
然而,面對近兩年女性議題的不斷深入和進一步現實化,女性觀察綜藝里的“女性”二字反而在輸出性上有所同質,也因此,“明星生活觀察”如何進一步放大功能,反而成為了關鍵,這或許就是“現任效應”與“前任效應”之于節目的成功與失敗的作用性所在。
“嚴肅文學”
觀看《姐姐當家》,遠遠算不上輕松。
這檔聚焦“中女群體”的生活觀察真人秀,選出了四組“樣本”。孩子年紀小,與父母異地的獨生女謝娜,姐弟戀再婚的董璇,獨自撫養兒子、與原生家庭關系并不那么緊密的王琳,“老夫少妻”的婚姻模式又自己創業的萬千惠,四位姐姐一出場,幾乎都是以往生活觀察類真人秀不??催^的“模版”。
而之所以說觀看體驗不輕松,源自于《姐姐當家》的第一個特點,即它沒有過多渲染和“廢話”,更聚焦于呈現和探討姐姐們的當下的某一困境。
《姐姐當家》每周更新上下集,但上下集加起來最長時長也就在一個半小時左右,這與其上星衛視播出有關,與此同時,它也就要求節目在有限的時長內講述故事的重點。
五期下來,姐姐們的困境都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謝娜擔心父親的年紀與身體,又與父母相隔甚遠,怕力有所不及,想讓父親有所放緩、放下一些工作,由此容易與父親產生矛盾;兒子留學后,孤身一人的王琳陷入了無人陪伴的孤獨中,尋找與自己和解的方式,并創造了“綜藝史上最沉默的兩分鐘”;有過一次婚姻經歷的董璇和第一次進入婚姻的張維伊,在走入婚姻關系后,是否生孩子、繼父如何與孩子相處、要不要舉辦婚禮、舉辦何種樣式的婚禮等問題隨之而來;想要擁有自己事業、想為父母和丈夫積累一些“養老成本”的萬千惠陷入了創業危機和夢想面臨擱淺的困境。
《姐姐當家》幾乎每期直奔主題,上來就是呈現姐姐們的困境,當下而現實。
除了直擊困境,作為一檔生活觀察真人秀,《姐姐當家》的創作團隊“存在感”很強,這也為《姐姐當家》添上了些“訪談”的風格。
在《姐姐當家》中后采是常出現的內容,節目組甚至會將某一問題拋給事件中不同的當事人,從不同視角了解他們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想法。
尤其是在王琳姐姐片段中,創作團隊兼具了陪伴的色彩。一天錄制結束后,導演會陪著王琳一起下棋,王琳也會向節目組介紹自己的國標舞老師。節目組的“存在感”讓節目多了點“紀實”色彩,也多了點治愈和溫度。
觀點的直接碰撞和在場,也體現在《姐姐當家》的觀察室設置上。除了常見的主持人發表觀點、推動流程,各位姐姐親友來現場觀察外,根據不同的內容,《姐姐當家》有側重地邀請不同的觀察嘉賓,比如,王琳暴露出單親母親的孤獨感時,坐在觀察室的是同樣為單身母親的王子文,而當節目播到萬千惠創業的直播公司遭遇危機時,同樣有創業經歷的張泉靈成為了觀察室嘉賓。
與此同時,《姐姐當家》還直接將觀眾請到了觀察現場,通過他們的彈幕和現場發言,直接產生觀點的釋出和碰撞,讓觀眾的“嘴替”直接拿著鍵盤和話筒到了現場。
而或許也是這種對于“觀察對象”的熟識,《姐姐當家》的后期也根據每位姐姐困境和風格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后期風格。比如謝娜一家雖有爭吵,但每位家庭成員都很有趣,因此后期經常用花字追著人物,主打一個有趣搞笑風;孤獨和傷感是王琳的主旋律之一,在其片段上,更多時間沒有過多填滿效果,常見留白,頗具文藝氣息,尤其是國標舞練習結束后,王琳的高歌配上她練習片段回放,一種自由,甚至有那么點肆意、熱血的魅力油然而出。
由此,《姐姐當家》其實有那么點“文藝+嚴肅”、“訪談+觀察”的復合真人秀之感。
“宿舍夜話”
另一檔女性觀察真人秀《我家那閨女2025》則延續了系列的一貫模式,以觀察幾組閨女獨居生活為主要內容。
相比起《姐姐當家》以困境為主要呈現點、直切問題,《我家那閨女》依然延續了偏向于“流水賬”式的日常記錄方式。
在節目中,閨女們的一天從起床拉開序幕,睡眼惺忪時的拉伸、看似醒了一轉眼又躺平的賴床等都被一一記錄下來,接下來一天都做了些什么、見了哪些朋友、遇到了哪些開心或難過的事情等等,都被鏡頭以時間順序呈現,直到月亮高掛、進入睡眠。
以日常生活觀察閨女們的職場、家庭、生活、感情等現狀和問題,是“閨女”系列的一以貫之。
在模式不怎么改變的情況下,《我家那閨女》也試圖在“樣本”上找到差異化。本季的四位閨女經歷不同、家庭關系和環境也有所差異。張予曦與媽媽幾乎形影不離,二人似母女似閨蜜、無話不談;孫怡是離婚后獨居,試圖找到一個人生活的更多可能;管樂還未適應繁忙工作給生活帶來的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也讓她對于事業進步的要求更強烈;拉宏桑一家“抽象”,一種有趣、新鮮的家庭氛圍和模式,構成了節目輕松的來源之一。
而在閨女自己的生活之外,《我家那閨女》還展現出了母親與女兒互相托舉的力量。張予曦為了幫助媽媽重新建立自信,鼓勵她嘗試成為自媒體博主;孫怡母親支持女兒的決定,幫助她帶孩子,主動分擔壓力和擔子,也難怪#在我家那閨女看到女性托舉的力量#能夠引起網友的熱議。
“獨居”的《我家那閨女2025》挺有看點,也不再那么“孤獨”。
但相比于直戳問題、偏向“嚴肅文學”的《姐姐當家》,《我家那閨女2025》更像是一場場“宿舍夜話”。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節目中,感情觀是閨女們常常討論的問題,而這些討論又常常出現在與姐妹、朋友的交談中。比如張予曦、郭碧婷、劉忻一起吃飯,飯桌上三人開始談論感情觀和擇偶標準;孫怡、吳優和馬天宇、汪卓成在農場吃飯聊天時,從對于社交的態度到戀愛觀都在談話的范圍中。想想這些話題、這些討論發生的場景和時間,是不是與你我在好友約飯時、宿舍關燈后的交談,有那么點“似曾相識”。
這也讓《我家那閨女》整體更偏輕松,也更加年輕。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家那閨女》放棄了對于女性挑戰和女性成長的呈現。張予曦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用包含舞蹈、架子鼓、唱歌在內的多種課程填滿一天時間;孫怡與好友關于婚姻、感情的發言,又帶出女性離異與進入婚姻選擇的話題;管樂快樂的外表下,有對于原生家庭深深的遺憾;拉宏桑則通過“父母愛情”重新改變、塑造著自己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看法。
《我家那閨女2025》挺好笑,也挺當下。
難以“深挖”的更多困境
《我家那閨女2025》與《姐姐當家》,兩種風格,同一宗旨,都在意圖呈現出不同年齡段女性可能面臨的困境。當女性從“閨女”走向“姐姐”,接過當家的擔子,面臨的狀況、承載的社會議題、認識自我的進程等,都有所改變。
然而,從目前的市場聲量來看,兩檔節目所引起的最大聲響,仍不約而同地落在了“現任”和“前任”身上,關于女性身上的情感問題依舊是打開話題洪流最順暢的閥門。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家那閨女2025》和《姐姐當家》從先行性樣本選擇到內容呈現,在話題破局嘗試還是勇敢地再邁一步。
《姐姐當家》四組樣本從公布之后就能看出各自的“狀態不一”,所要面臨的問題也就能成為更多成熟女性的鏡子,備老、獨居、頂梁柱、年齡差距等選擇性身份是桎梏枷鎖,還是幸福誘因,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家那閨女2025》雖然還是到處可見的催婚時刻、原生家庭溯源等老生常談,但是,例如拉宏桑所提出的“老了帶著爸媽一起住養老院”等Z世代想法,張予曦嚴格式自律、管樂居住的“太亂了的蘑菇屋”等不同差異化女性生活樣貌的體現,也都在豐富更多關于“女性選擇”的切面。
本質上來看,兩檔女性觀察類綜藝所涉及的議題更廣了,它們將二婚、成年人的孤獨等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將代際間對于婚姻的觀點差異直觀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這些困境是否“新鮮”且沉重,是兩檔節目所無法直接評估的,畢竟有關“女性”的綜藝創作早已泛濫,觀眾深入了解到哪一步了,并不可知。
只是觀眾愛嘮叨明星的,首當其沖的還是八卦向、情感關系向等這類高娛樂性話題,甚至是進入到靠對比“拯救”此前被吐槽的男性的或調侃或真心的吊詭場面,這也是兩檔節目到現在都沒有很好落實的地方——樣本和切面在努力多樣化,卻沒有破解“女性困境被掩蓋”。
這或許是綜藝真人秀要面臨的一個窘狀,是否當下的大眾越來越難以對明星共情,而寧可傾向于脫口秀節目里那些普通人振臂一揮的“好笑卻好哭”的高濃度片段。
女性困境表達的載體在下沉,明星能講述的“女人之痛”已然在過去幾年不斷循環論述,女性觀察綜藝的突破又何談能一招制勝,也因此,更現實的女性困境無法深挖,女性觀察綜藝回到了大眾窺探欲的化解上來,在此之下,“找樂子”“分析人性”“吐槽出口”等這些更廣泛的需求,也不難成為兩檔綜藝的首發創收點。
無法更現實的女性觀察綜藝,依舊有自己的生存優勢。希望《姐姐當家》與《我家那閨女2025》利用這一引擎,即便無法帶來更具沖擊力的女性議題,也希望能最終帶來更具沖擊力的女性力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壹娛觀察 ,作者:王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