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歐洲成為中國企業出海新的熱門目的地時,另一個重要的好消息也來了。
本周二 (5月6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證實: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資深媒體人胡錫進在對此的解讀中就稱,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是,中歐雙方同時取消對對方人員和機構的制裁和限制。
要知道,過去盡管中國與歐洲市場貿易往來頻繁,但在一些領域還是處在小摩擦、小制裁不斷的情況之下。而今,隨著交往限制的解除,最直接的改變是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交往,此外,雙方還會在經貿、文化、青年、體育、學術等領域開展系列活動。
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中國企業投資拓展歐洲的步伐在提速。在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奇瑞、長安、上汽等中國頭部車企掌門人就紛紛表示,將加快開拓歐洲市場。
人員往來、經貿變化只是一個結果。而在霞光社看來,真正的底層邏輯是,在美國通過單邊主義政策不斷破壞全球秩序的當下,中歐關系的全面修復,實際是在重構新的秩序。
一、中歐關系,成為關鍵杠桿
先看事件本身:
5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在被問到中方是否已同歐洲議會相互取消交往限制時,林劍表示:過去幾年,中歐立法機構交往,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出現了一些波折。當前形勢下,雙方都認為中歐加強對話合作十分重要。
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我們相信并期待隨著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的交往,雙方的交流和理解將更加深入,這將為中歐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天之后 (5月7日) ,中國商務部官網更新了一條簡訊:副總理何立峰將于5月9日赴瑞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對外證實:這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
從行程表來看,在瑞士會談之后,何立峰將立即轉道巴黎,主持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這一安排被外媒稱為“歐洲雙城記”,暗示中方可能正在下一盤大棋。
一邊是美方的按耐不住,一邊是中方的厚此薄彼,6日、7日的兩件事連起來不難看出:中歐關系,已經成為中美關系、甚至全球秩序恢復的關鍵杠桿。
二、美國拆掉的臺,中國正在重構
中國與歐洲關系的恢復,意義有多重要?
過去五年,中歐關系經歷了劇烈波動。2021年,受地緣政治沖突和意識形態分歧影響,歐洲議會以所謂“人權問題”為由,單方面凍結了雙方歷時7年談判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CAI) 的審議和批準。中方隨即采取反制措施,雙方高層互訪、立法機構對話等機制全面停擺。
此后,俄烏沖突、歐洲對華“去風險化”政策 (如芯片法案、碳關稅) 以及美國對歐施壓,進一步加劇了中歐關系的復雜性。其表現之一就是歐洲內部政策的搖擺不定:一方面依賴中國市場消化其高端制造業產能,另一方面又試圖通過“脫鉤”降低對華依賴。
這種矛盾導致中歐經貿合作增速放緩,2023年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約5%。
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3月 :歐洲議會主動解除對華交流禁令,中方隨即回應,雙方達成“同步取消交往限制”的共識。這一決策背后,是多重現實壓力的推動:
首先,特朗普上臺后迅速打響全球貿易戰,美國改變了對歐洲的態度,也改變了歐洲人對地緣政治的長遠預期,中國與歐洲展開合作的環境已經發生變化。
所以對華態度強硬的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在今年3月改口表示:中歐關系是當前世界最復雜和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歐洲如何把握對華關系,是歐洲未來經濟繁榮和安全的決定性因素。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也批評美國加征關稅嚴重沖擊國際貿易,歐盟同意與中國盡快啟動磋商,深入討論市場準入、中歐汽車產業投資合作等問題。
5月6日中歐領導人就中歐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歐方領導人科斯塔、馮德萊恩表示,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歐盟愿同中國深化伙伴關系,加強交往合作,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中歐發展合作有著地緣政治的必然性,是現代歐洲繞不開的選擇。
盡管特朗普團隊非常希望歐盟加入到意圖“孤立”中國的戰略中來,但是幾乎所有分析人士都認為那不切實際。因為美中關系和歐中關系是不一樣的,歐盟是美國的盟友,但歐盟畢竟有自己的利益,從歐洲的自身利益來說,與中國合作既是經濟上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杠桿,在中美之間維持某種平衡,這是歐洲的戰略利益之所在。
也由此,中歐的進一步合作,實際是將美國拆掉的臺再重新彌補和重構。
三、中歐合作,將釋放哪些紅利
中歐合作的利益是長遠的。不過就當下來看,一些領域、行業或許會立竿見影。
中國是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 (占比 21.3%) ,歐盟是中國重要貿易伙伴,2024 年中歐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 7858 億美元,同比增長 0.4%。
美國關稅問題使中歐合作意愿增強,貿易合作機會有望進一步擴大,推動雙方貿易規模持續增長。
中國出海企業可以重點關注以下領域:
1. 新能源汽車
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歐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82%,寧德時代與寶馬、奔馳的合資工廠陸續落地。歐盟取消對華電動汽車關稅后,比亞迪、蔚來在歐洲市場占有率突破12%。
前不久,歐盟委員會表示,歐盟和中國已同意研究為中國制造的新能源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以取代歐盟去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的方案。以設定最低價格取代關稅,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這是一次重大機遇。
過去,中國新能源汽車以低價策略打入歐洲市場,部分消費者難免對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心存疑慮。隨著價格的合理調整,企業能夠投入更多資源用于品牌建設、售后服務等方面,逐步扭轉歐洲消費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固有認知,從單純的 “價格優勢” 向綜合的 “價值優勢”轉變。
相較于中國企業,歐洲本土汽車產業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步伐相對遲緩,中國新能源汽車急需出口歐洲消化產能。隨著中歐關系的改善,中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的出口量也將迎來進一步增長。
2. 光伏、儲能
因為歐洲能源轉型需求強烈,中歐在光伏、儲能等領域技術互補性強,這為中歐在綠色能源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礎。目前中歐在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合作已形成“中國技術 + 歐洲標準”的協同效應。
比如光伏產業:中國光伏組件全球市占率超 80%,歐盟 2024 年從中國進口光伏產品增長42%,匈牙利電池工廠已成為中歐合作標桿。
2025年3月中國共出口歐洲市場約 8.43 GW 的光伏組件,環比上升45%,與 2024 年 3 月的 9.67 GW 相比下降 13%。截至今年三月底,中國一季度共出口歐洲市場約 21.53 GW 的光伏組件,同比去年 23.7GW 下降 9%。
2024年,歐洲大型儲能系統裝機量預計首次超越戶用儲能系統。歐洲光伏產業協會預測,歐洲整體儲能市場未來將保持 35% 的強勢增長。這為中國儲能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吸引雙方開展廣泛合作。
3. 制造業
歐洲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精密儀器等方面有先進技術,中國企業在 5G 通信、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有獨特優勢。中歐關系的改善,雙方企業可進一步合作實現技術互補,提升各自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另外,中歐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將更加活躍。雙方可以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培養高素質的制造業人才,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儲備。
同時,中歐關系改善有助于雙方根據各自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制造業產業鏈分工。中國在制造業的中低端環節具有成本和規模優勢,歐洲在高端制造、關鍵零部件生產等方面實力較強,雙方可以通過合作實現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競爭力。
4. AI
2017年至2022年間,歐洲和中國在AI方面的合作在持續增加,根據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統計,2019至2023年,歐洲對中國的科技投資主要集中在AI領域,其中來自德國和法國的最多。截至去年,歐洲對中國AI產業的投資約占中國獲得的AI總投資額的4%,西門子、大眾等歐洲公司還在中國設立了AI實驗室。
另外,中國是全球AI大國,其治理實踐和主張受到各方關注,中國這些年在AI治理方面的確做了很多事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比如中國推出了全球AI治理倡議。歐洲高度重視AI治理,對和中國在這方面開展交流很感興趣,中歐加強AI治理領域的對話,對實現雙邊AI合作的去政治化、加強雙方在這個領域的彼此信任是有好處的。
此外過去歐洲的AI發展一直受美國壓著,不僅落后于中美,甚至大有被中東超越之勢。如果歐洲與中國展開AI合作,則將擺脫這種壓制,進而得到喘息之機。
總體來看,中歐在AI領域合作的整體勢頭還是積極的,隨著中歐關系的緩和,中歐在AI領域的合作將會進一步持續。
四、結語
關稅戰撕開了美國霸權的裂縫,卻為中歐合作開辟了戰略空間。與歐盟修復關系,這既是中國智慧的體現,也是全球趨勢的眾望所歸,當歐盟從 “規則接受者” 轉型為 “規則制定者”,當中國以“法律 + 產業 + 資源”組合拳捍衛權益,這場博弈的終局將不再是零和游戲,而是多極秩序下的競合新范式。
正如《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文章稱,“中國會充分利用華盛頓的混亂思維……它為中國重塑國際聯盟、改變力量平衡以利于自身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美國拆掉的臺,正在被中國重構。對于出海人士而言,積極拓展市場渠道,深度融入歐洲文化與產業生態,此時是個不錯的契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霞光社 ,作者:刀馬,編輯:劉景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