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輪火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 (ID:pedaily2012) ,作者:楊繼云,頭圖來自:AI生成
這是我們最近見到的一幕。
起因是一家知名醫療公司赴港上市的投行剛剛定下來,一家知名VC機構合伙人電話就被打爆了——都是讓幫忙協調,搶基石份額。電話那頭并不掩飾,“給點機會,讓我們也參與一下。”
今年港股基石投資火爆,歷歷在目。回想前幾年,赴港上市還困在“找不到基石投資人”的尷尬局面,不少IPO一度發不出去。
世界變化太快,現在港股基石輪不愁了——無論是我們熟悉的高瓴、紅杉中國、CPE源峰,還是浩浩蕩蕩的地方國資,都不約而同出現在基石陣容里,“投進,就賺到了。”
一、一席難求,基石輪擠不進去
盛況要從寧德時代說起。
5月20日,寧德時代正式登陸港交所,徹底把港股基石的熱度點燃了——吸引了包括能源央企、主權財富基金、全球資管巨頭、知名市場化機構在內的23家基石投資者,認購了203.71億港元,約占全球發售股份的65.7%。
陣容夢幻。其中,科威特投資局 (KIA) 認購約38.76億港元,占比12.5%;中國石化認購約38.76億港元,占比12.5%;高瓴認購約15.5億港元,占比5.0%,其余基石投資方還包括高毅資產、UBS (瑞銀) 資管、Oaktree (橡樹資本) 、Mirae (未來資產) 、RBC (加拿大皇家銀行) 、太保、泰康、博裕資本、景林投資等。
全球機構云集,最終能上牌桌的還是少數。
更多人“一席難求”,以至于那段時間聽到最多的是: 額度不夠分。 投資界從投資機構聊到一個細節:一位寧德時代早期投資人因為在基石份額分配上頗有話語權,以至于那段時間電話都被打爆了。
港股基石投資熱鬧起來。緊隨寧德時代之后,5月23日恒瑞醫藥的基石陣容同樣引人注目,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景順、瑞銀資管、高瓴、博裕資本等,爭搶激烈。
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由于資本市場對創新藥資產熱情高漲,基石額度競爭激烈, 認購門檻不得不水漲船高 ——據悉低于5億港元就沒有資格做恒瑞的基石投資,直接被排除在門外, “搶得太兇”。
此外,蜜雪冰城、海天味業、三花智控、映恩生物等IPO背后,無一例外都有一個頗為豪華的基石陣容。縱觀上半年在港上市的42家公司中,36家IPO出現基石投資人身影,甚至基石投資金額占IPO募資總金額的43.7%——可謂基石投資人撐起了IPO半邊天。
這樣的一幕還在繼續。一位中資投行的董事總經理說起手頭正在進行的一個熱門項目,“原計劃給基石投資者的額度是40%,現在想參與的資金已經超額五倍了。每家都想要,只能優中選優。”
甚至,有些機構暗示愿意在發行價區間上限認購,或接受更長的鎖定期,溢價搶籌,只為一個入場名額。
李琳 (化名) 也在緊張準備著,只因所在機構合伙人下達了任務:要搶下一家赴港IPO公司至少5000萬美元的基石份額。“這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而是一張戰略船票。”
二、“投進就賺了”,騰訊一筆回報50億
曾幾何時,赴港IPO頭疼的事:找不到基石投資人。
作為港股上市的關鍵環節,基石投資往往承諾以IPO價格認購一定數量的股份,并在上市后至少鎖定6個月——換言之,基石投資人在新股公開發行前就真金白銀地認購一大筆,還需承擔發行價未知和半年鎖定期兩大風險。
前兩年退出大環境的震蕩和港股的持續低迷,使得很多擬IPO項目折戟,即便上市的新股也頻現破發,解禁即大跌,慘淡有目共睹。
不少投資人依舊印象深刻:當時,港股基石成為燙手山芋,無人敢接。不少獨角獸公司因為找不到充足的基石投資人,不得不暫緩港股IPO進程,新股一度發不出去。
但今天,情況大為改變。
粗略算下來,今年以來一級市場熟悉的頭部機構都出現在基石陣容里:
高瓴一連做起了蜜雪冰城、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基石投資人;紅杉中國也出現在蜜雪冰城、海天味業等公司的基石名單里;還有CPE源峰、博裕資本、騰訊等,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另一個群體同樣引人注目——地方國資 ,更是基石投資的重要力量,尤其積極參與硬科技、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行業的IPO項目。
賺錢效應顯現。以大熱的幾個項目為例,截至8月22日港股收盤,寧德時代、蜜雪集團、恒瑞醫藥背后基石投資者持股浮動盈利金額約110.8億、20.19億、31.69億。換言之,投到就是賺到。
再比如騰訊。 一年前,老鋪黃金以40.5港元/股的發行價登陸港交所,截至今年8月22日收盤價為728.5港元,較發行價漲幅達1699%。而作為老鋪黃金的基石投資人,騰訊當初投資了3800萬美元,粗略算下來賬面浮盈已經超過50億港元,一舉成為騰訊投資回報最高的消費項目。
目睹這樣的景況,一級市場從業者在朋友圈感慨道:“今年感覺身邊的人都去做基石了”,快進快出,能賺到錢,這里聚集起越來越多的人。投資界獲悉,一位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錨定港股基石投資的圈內大佬,靠著這一輪又實現了財富增值。
“頭部項目的基石能賺錢,一個很大原因是它相對A股來講做了比較大的折價,再加上市場紅利,即大家越來越認識到赴港上市是有利于公司未來發展的,公司基礎又穩當,才能賺到錢。”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PE合伙人解釋。
但他強調,港股基石其實冰火兩重天——對于非此類背景的小公司,做其基石風險依舊不小, 這類公司尋找基石投資人的困難程度雖然比以前小了很多,卻依然存在。
但至少,風向已經在變了。
三、風水輪流轉,爭搶窗口
以往說起港股,總擔心找不到基石投資人、估值低、沒有流動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發不出去。那時的境況,正如VC調侃:如果投的公司去港股上市,就把創始人腿打斷。
時過境遷,現在情況改變,港股基石投資人不愁了,估值也有吸引力了。
8月20日,港交所CEO陳翊庭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透露,到目前為止,港交所已經完成超過50宗IPO,融資額也接近170億美元——港交所一躍引領全球資本市場。她坦言,目前正在排隊申請IPO的企業接近230家。
回顧2025年,我們目睹了太多超級IPO在港交所誕生:
-
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領銜壯觀的“A+H”軍團,成為港股IPO的中流砥柱;
-
消費公司陣容盛大,蜜雪冰城、老鋪黃金、泡泡瑪特組成的“港股三姐妹”暴漲,引得一眾消費公司紛紛赴港,排起了長長隊伍;
-
醫藥公司敲鐘不斷,十倍股頻現,“今年港股創新藥贏麻了,一漲一個不吱聲。”還有一些國際投資人很后悔沒來港股參投中國的創新藥公司,錯失了這一波機會……
正如大家開玩笑,“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
同創偉業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鄭偉鶴感嘆,當前中國正處于資產價值重估的關鍵階段,中國創新企業的全球價值被嚴重低估。他認為,“當前一級市場資金鏈緊張的現狀,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些創新資產的真實價值。”
“中國資產重估,始于港股。”
年初,嘉御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就跟投資界強調。過去半年,多家頭部投資機構已在內部督促:“有合適的公司都趕緊推進港股上市。”投行也忙碌起來,密集聯系投資機構梳理合適的上市標的。
畢竟,這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