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回收人”,默默“送”走無數小店
今年的天氣不太尋常,全國溫度直逼40度,熱得像把人放在火上炙烤。
炙烤過后,連綿不斷的雨水,營造出一種沉悶與窒息感,像是今年那些已經退場的、以及還在苦苦熬著的餐飲老板們的有苦難言。
上半年,電商平臺接連高調入局外賣,短短數月向市場投放超800億補貼。市場硝煙再起,“補貼大戰”席卷整個行業。
早上才剛到店,打印機就開始瘋狂吐單,當日銷量突破1600單!但老板在扣除各項成本后,實在哭笑不得,忙到凌晨兩點,當日利潤卻僅剩400元,這是杭州一奶茶店的真實境遇。?
湖南,某知名連鎖快餐品牌,單店日均訂單量從200單增至800單,但綜合利潤率卻從15%跌至6%。
河南螺螄粉店爆單后每單毛利僅0.49?元,最后資金鏈斷裂停業,遵義米粉店,單碗成本8元的米粉售價5元,在扣除3元平臺傭金后,每單虧損6元月虧2?萬被迫關店…...
這場百億、千億補貼浪潮,最開始都以為是潑天的富貴,結果到頭來,驚覺是平臺強制要求商家補貼,成為中小餐飲商戶的“生死劫”。?
?一、餐飲行業“禿鷲” ,默默“送”走無數餐飲人?
有死亡的地方就有禿鷲,在餐飲行業里也有這樣一位“禿鷲”,也被稱為餐飲行業的“收尸人”——狗哥。
狗哥,從2018年開始做餐飲的二手設備回收,見證了無數餐飲店的生與死,尤其是最近兩個月,不光是小店、單店,就連老店出清和倒閉的數量在上半年已達到13%,奶茶、火鍋、烤肉的回收率高居前三,那些加盟店、網紅明星店更是慘不忍睹。
不久前,狗哥就碰到過一個奶茶店的小伙,二三十歲左右的年紀,加盟了一個臺灣的三線奶茶品牌,只因為這個奶茶品牌的代言人是他喜歡的,覺得肯定會有人因為偶像來為奶茶買單。
品牌方跟他說只要40萬就能開起來,但實際上還沒開業,裝修期就把40萬用完了,又從銀行和親朋好友那里湊出了25萬,最后花了65萬,總算把店開起來了。
補貼大戰一開始,給了小伙很大希望——活動開始了,補貼來了,訂單有了,店里也忙起來了。剛開店一下子涌來這么多訂單,讓人很難不興奮。
結果,干了三個月,該給供應商結款、給員工發工資的時候,算完賬才發現一直沒盈利,賬上又沒錢了,最后實在撐不下去,找狗哥收貨了。
第一次見面,是談設備的回收價格,那時候小伙看起來還挺平靜,等到價格都談妥,第二次過去搬設備,剛抬起第一件,他就繃不住了,整個人癱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據狗哥說,那天這個小伙就這樣哭了一下午。
但狗哥沒有刻意去勸慰,一是他明白小伙子只是需要發泄下情緒,二是,最近倒閉的餐飲老板太多了,他也看太多了。
狗哥還提到一個做重慶火鍋的餐飲老板,自創的品牌,巔峰期間開了7家火鍋店。火鍋店偏重堂食,在他的感知里,外賣補貼大戰后,來店里吃飯的人銳減。他的店一家接一家關門,最后只剩一家,等到這家也撐不住了,房子也賣了,婚也離了。
狗哥對這位老板的印象很深,收完設備后便約著一起吃拉面,加上助理,三人消費了一百來塊錢,老板性格很好,說狗哥我請客,但狗哥敏銳地覺察到,他是有點艱難地付這筆錢的,便立即搶著付了帳。
狗哥有些感慨:你能想象一個曾開過7家火鍋店的人,現在淪落到拿出100塊的拉面錢都很艱難嗎?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二、餐飲人紛紛陷入“囚徒困境” ,進不了也退不得?
中小餐飲商家苦苦掙扎,行業協會也坐不住了。
據媒體統計,上半年至今,國內已有近20家餐飲協會發出倡議書,認為“外賣大戰”帶來的超低價已經擊穿利潤底線,嚴重威脅餐飲商家生存的根基,呼吁停止這種“內卷式競爭”。
與其說是“倡議書”,還不如說是“求救信”。2025年的外賣補貼,讓無數中小餐飲商家深陷“不參與就淘汰,參與就虧本”的兩難境地。在短視頻平臺上,隨處可見餐飲老板們的抱怨:做外賣吧,訂單忙到手軟,利潤沒多少;不做外賣吧,消費者都被線上低價吸引走了,店內堂食幾乎沒人。
對無數的小老板來說,無論怎么選,都難以逃脫利潤被蠶食的命運。?
如果參與補貼,短期訂單暴漲,但長期利潤卻會暴跌,因為在“滿XX減XX”的數學游戲中,有的平臺強制商家承擔60%-70%的補貼成本。
據鳳凰網財經披露,所謂的10元補貼中,平臺實際承擔3元,而商戶需倒貼7元,在“滿18減18”活動中,平臺僅分擔3-5元,剩余13-15元由商家負擔。?
江蘇,某茶飲店參與補貼后,20元的訂單,在扣除各類成本后僅余3元;杭州某快餐店訂單從200單日增至800單,但利潤率從15%降至6%,“越忙越虧”。
“18元的外賣補貼券,我要倒貼12元!”一家川菜館老板憤憤地撕下外賣平臺的宣傳海報,表示退出補貼活動。?
如果不參與補貼,就用流量綁架,因為平臺算法會優先推薦“高補貼”商家,不參與補貼的店鋪曝光率暴跌,甚至被擠出首頁,最終的結果是,訂單銳減,現金流斷裂,也將面臨生存危機。
上海某面館堅持不參與補貼活動,導致3個月內訂單減少40%,還是走上關店這條路。
7月14日下午,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在社交平臺上控訴這場大戰:“商家不參加補貼活動,就沒有流量,而被迫參加了,來的又是賠本賺吆喝的羊毛單,員工快累趴了,餐廳也快賠干了。”
而在補貼浪潮中,更小的餐飲商家尤其是夫妻店更是弱勢群體:缺乏大品牌、連鎖店的體量和聲量,難以吸引消費者,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差,銷量增長能力有限,沒法通過規模化的效應來平攤運營成本,成本一旦把控不好,這些店很容易就出現虧損。
部分小商家在突發爆單的情況下,應急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差,比如原材料緊缺、出餐效率變慢、餐品損耗率上升等等。
但這一切,還隱藏著更深的危機。
在外賣補貼的狂轟濫炸下,消費者低價預期被迅速固化,“超5元不喝奶茶、超10元不點餐”的心理逐漸蔓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低價馴化后,大量消費者不愿為正常價格買單,導致非補貼商家訂單下滑30%-50%,并且堂食訂單急劇下降,甚至出現大量顧客坐在店里點外賣的現象。
?三、淘汰出局還是適者生存?中小餐飲該何去何從?
黑龍江的“李先生餐館”,7月份外賣單量增長50%,但總利潤反而下滑28%。
18元的補貼,商家占了12元,還得加上配送和包裝費用,最后到手的不足菜品成本的60%,再加上超低外賣對堂食的沖擊,占大頭的酒水飲料的營收也被迫腰斬。
世間永遠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有落得一片干凈什么都不剩的,也有大浪淘沙淘出金子的。
距離“李先生餐館”三條街的距離,有一家叫“菜菜快餐店”的連鎖餐廳,七月份外賣訂單暴漲到300%,但整體毛利增長22%。
其中的原因,在于連鎖餐廳特有的“以量補價”策略,通過中央廚房統一配送將食材成本壓低18%,用20家門店的規模分攤平臺抽成,最終在每單利潤壓縮5元的情況下實現總收益增長。
狗哥表示,2025年他回收的連鎖商戶數量在上漲,但占回收總商戶的比重在下降,這說明部分連鎖商戶成了受益者,主要原因是靠供應鏈降低成本,跑通了低價模型。?
據相關數據統計,這次外賣補貼中,庫迪等咖啡品牌借助平臺扶持就成了連鎖品牌的“幸存者偏差”,庫迪單日訂單翻四倍。?
狗哥的態度總體還是冷靜的,他說:現階段餐飲行業可能處于變革期,從未來的長遠角度來看,外界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模式落后了,所以沒有辦法活下去,但也有不少能活下去的餐飲店。
比如,那些有特色的地方菜的餐飲店,它其實活得還是蠻不錯,我接觸過一些做湘菜、粵菜的,甚至還有做老北京炸醬面的,老板也開出了10多家店。
還有做那種小的垂直品類的,像京都板面,那個老板也是從第一家店到現在開出了20多家,現在的行情,倒閉的確實很多,但也有存活下來并活得很好的。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想要不被拍死在沙灘上,那就尋找新出路。
安徽的糖水店主趙寧,這家店鋪原本依賴會員充卡打折帶動復購,但是在百億補貼后,外賣的價格遠低于充卡優惠,結果堂食訂單、會員收入、顧客粘性依次受到影響。
權衡之下,趙寧果斷放棄了低價補貼,專注堂食與會員體系,以口碑和差異化維系核心客戶群,效果也很明顯,一段時間后利潤率回升至12%。
現在,趙寧重新上線了外賣,但不再做低價補貼,只免除配送費,她稱,“外賣訂單多少無所謂了,我從來沒有因為大額補貼降低品質,老顧客會留下來。”
江蘇,開日料店的周信則選擇了另一條路,放棄堂食,全力投入外賣,新盤了家小店做輕食,只做外賣,總體上看,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出餐效率。?
有餐飲店轉租小檔口專做外賣,降低租金與人力成本,適應低價競爭,還有進行技術降本和精細化運營的,比如某餐飲企業就引入AI備貨系統,食材損耗率從12%降至5%,庫存周轉效率提升37%。
在狗哥看來,其實哪個餐飲品類都有人賺到錢,哪怕小到一個螺螄粉的垂直平臺只不過很多人認知還不到位,所以駕馭不了這個品類,是整個商業的邏輯沒有完成閉環。
有人黯然退場,也有雨后春筍,每個行業都是如此,關鍵是得想辦法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模式,多元化經營。
8月1日,美團、餓了么、京東聯合聲明,承諾“規范促銷、抵制惡性競爭”,叫停“0元購”等極端補貼,算是就此“暫時休戰”了。
然而,這場補貼浪潮過后,餐飲行業恐怕很難回到從前。狗哥說,經過這半年的補貼,低價心智和消費習慣已經發生改變。即便補貼大戰現在就能停止,但補貼結束后,客單價偏高的商家將很難匹配消費者已經養成的低價消費習慣。
8月7日,有最新的外賣高頻消費者調研顯示,75%消費者因外賣更便宜而放棄堂食,86%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發現常去的餐廳外賣價格比堂食便宜時,更傾向于選擇“改點外賣”。僅有15%的被調查者會在外賣價格回升后仍然選擇購買原來的商品。
這些,對狗哥來說,或許并非壞事,因為餐飲這個行業,每年都有人垮掉,每年也總有人在新開。在產能汰換的過程中,總有新的生意機會不斷出現。
但這場莫名開始的外賣戰爭中,中小商家承壓最大:一邊是新平臺狂歡式補貼,試圖再造“雙11”神話;一邊是實體店默默失血,轉讓閉店。?
在熱鬧的訂單數字后面,更應該關注小店的遭遇——千萬小店構成了餐飲乃至服務業的基石,也吸納著最多的就業,當這些“毛細血管”受到侵蝕的時候,受損害的是整個行業生態。
別再讓中小商家,成為平臺之戰的“代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鳳凰網 ,作者: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