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夜,五星酒店為何招不到前臺了?
一
快到五一了,華南一家連鎖五星酒店的總經理何總突然發微信給我,言辭間帶著一絲焦慮:
“熙少,我能不能在你們社群扔個紅包,讓同行幫著推薦個前臺救急啊?”
我當時有點懵,這大過節的,怎么還臨時搖上人了?未免也太草臺班子了吧。
我便順口回了一句:“兄弟,怎么回事?出什么狀況了?”
何總嘆了口氣,回道:“人都走了一大半。”
我一愣,進一步追問他發生了什么。
他發了個無奈的表情,解釋道:“本來她們就都是學校里來的實習生,便宜是便宜,可約束力也差,說是回家,鬼知道是不是嫌苦、嫌累,現在業主降本增效又一直在壓預算,一個月不到3000塊工資,誰干啊?”
這一連串的吐槽,讓我無言以對,突然想起了前段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刷到的一個詞:
首席道歉官 (Chief Apologie Officer) 。
什么意思?
說白了,就是指那些在大堂里穿著光鮮制服、笑意盈盈,實際上工資低、強度高、動不動就挨罵、挨投訴的酒店前臺。
其中,魔都一家五星酒店的前臺姑娘在社交媒體上控訴自己的經歷,字字句句,像壓抑到極限后的爆發:
“誰懂啊?最差的工作就是酒店前臺吧?穿著筆挺制服,看著光鮮,其實只要是個客人,就可以對你指手畫腳、語言攻擊,甚至調戲羞辱。”
“你得長得好、英語好、笑得好,還得在巨細無遺的登記表上找平衡。登記仔細了,客人嫌煩,登記漏了,經理破口大罵。”
“拿著三千塊工資,承擔無限責任,誰給的勇氣?”
更讓人心酸的是,她提到自己英國留學回來,6點起床,干10小時,快要猝死的疲憊,每天像在走鋼絲。沒人教她怎么處理外國客人的發票事宜,一出錯就是經理當眾羞辱:
“留學回來連這都不會?”
“你把英語忘在英國了?”
“表現太差,丟人。”
她的這番話過于真實,像一把鈍刀,慢慢切開了五星酒店的體面,而前臺這個崗位也早已成了現實版“職業道歉師”:錢少,責重,尊嚴輕如鴻毛,每周一上班如上墳。
試問,誰又愿意為了三千塊,在節假日里苦撐?
二
五一旺季即將到來,熙熙攘攘的人流背后,五星酒店的用工荒正在無聲上演,看似灑滿陽光的酒店大堂里,連一個穩定的前臺員工都越來越難招了。
華北一家度假五星酒店員工Annie在和我私下聊天時,直言:“每個月到手兩千多元,客人還要求服務好,我們私下都說這點工資你要什么服務啊,你的房費又不進我們口袋,一份工資一份服務,這點工資,只能這樣服務......”
Annie的牢騷背后,是整個行業的魔幻現實: 五星酒店員工一個月工資,往往不抵客人一晚房費。
Annie說,自己學酒店管理,是因為當年五星級酒店遍地開花,她想著行業有前景,奔著一份體面職業去的,大家住得舒適,我們服務得認真,還能獲得點成就感。
結果呢?自媒體時代一來,風氣變了。
“薅羊毛”教學視頻滿天飛,什么霸王房、免費升房、無理由退款……
一邊是客人精通各種白嫖技巧,一邊是酒店只能忍氣吞聲,步步后退。
Annie非常委屈地表示,“現在的客人,動不動就找茬,差評威脅要好處,投訴就要補償,稍微不給點甜頭,隔天網上就見。”
“前廳干久了,真的能修煉出佛祖的心態,因為你必須笑著賠不是,還得笑得自然。”
久而久之,很多人干著干著就心寒了。
成就感?沒了。
尊嚴?賠光了。
留下來的,真就是出于一股職業信仰在硬撐,更別說行業門檻是一路塌著下來的。
作為用人一方,何總也很無奈,他說,早些年,星級酒店招人還是有點要求的,學歷、儀表、氣質,多少得挑挑。現在?只要活著、愿意來,HR都感恩戴德。
“核心原因還是業主不批預算,但凡多給點工資,人也不能這么難招。”
但年輕人也是要生存的,Annie在行業里已經摸爬滾打兩三年,她說,工資幾年沒怎么漲,包吃包住五險一金,聽起來還行,實際上稍微有點上進心的人,跳去任何一個普通行業,基礎收入都比酒店多,且壓力小,時間自由。
那就是招不到人怎么辦?
于是,實習生源源不斷地被HR塞進前臺,資質不重要,能上崗就行,培訓慢慢熬。
好不容易帶了半年,勉強能獨立了,結果實習結束,人走了,又回到原點,下一輪繼續。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新手接新手,經驗斷檔,服務標準越來越低,客人滿意度下降,投訴更多,前廳更疲憊,員工更流失。
誰也不傻,誰都知道,一線打工人最先感知行業天花板。
“工資少、背鍋多、未來暗,誰還愿意扎根五星酒店前臺?現在能堅持在崗的,要么是真愛,要么像我一樣沒找到坑。”Annie一肚子怨氣。
三
在近期Annie和我無數次的對話里,我清晰感受到這個年輕人身上那種揮之不去的喪:光鮮的酒店外殼下,是被無聲碾壓的青春,是倦怠、疲憊和看不到盡頭的消耗。
前臺,曾經是五星酒店的門面。
如今呢?
Annie說,她們酒店實習生來了又走,整個前臺只剩下三個主管苦苦支撐,還得從行政酒廊硬調人下來救急。
對于何總的“年輕人吃不了苦”一說,Annie完全不同意,她冷笑稱,如果這一切都是因為年輕人吃不了苦、心高氣傲,那酒店行業真的該好好反思了。
“為什么光是熬著,就能叫吃苦耐勞?”
“為什么一批批老員工也走了?”
最近,一個前廳同事離職了,Annie們給她送行的時候,同事如釋重負地感慨再也不用每次下晚班時“頭腦風暴”到底有沒有忘記客人什么事情,稍有閃失,客訴、扣分、罰錢,全都砸在自己頭上。
在她眼中,真正的問題是: 酒店行業習慣了PUA自己的員工,習慣了用壓榨來掩蓋制度性問題。
事實上,酒店用人方一點點善意的舉動,都能讓員工心懷感激。
前不久,華東某五星酒店總經理終于決定讓前臺員工坐著辦公,他和我說嘉佩樂什么的這些奢牌酒店前臺都可以坐著辦公,憑啥我們不行?
然后還說了一句:“尊重客人,不該以折磨員工為代價。”
這話聽起來簡單,卻道破了五星酒店行業正在撕裂的痛點。
面對用工荒,一些酒店終于低頭了:
暗中提高薪資,加班補貼;
允許排班更彈性,夜班包打車;
節假日餐標翻倍,提前一晚安排住宿,避免高峰通勤……
一切努力,只為一個目標:求爺爺告奶奶,可千萬別讓人在節假日前跑了。
但這些補救,治得了眼前的痛,卻治不了行業的病。
一個行業不能靠臨時善意留人,不能一邊苛扣成本,一邊指望打工人有犧牲精神,不能只在危機來臨時喊“我們關心員工”,日常卻視而不見。
五星酒店的體面,不是門面有多亮堂,制服有多筆挺,而是勞動被合理對待,付出與回報成正比。
否則,在未來,不只是前臺,也許整個酒店行業,都將難逃“發紅包找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