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云:以“AI+”力量重塑中小企業數字化未來
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必答題”。
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到2027年,中小企業上云率將超40%。
政策之外,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技術的興起,正推動著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愿與需求。然而,“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仍然存在,是橫亙在產業升級道路上的攔路虎。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是否存在可借力的發展路徑?如何抓住AI技術紅利實現“彎道超車”?在2025中國移動云智算大會上,中國移動提出的AI+產業“益企共創”行動計劃提供了可行方案。
“ 不會轉 ” ,挑戰重重?多方協同,精準施策
在數字化轉型中普遍面臨的三大難題:資源有限、業務場景復雜、內部管理跟不上。這不僅導致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難以在中小企業有效落地,更延緩了其業務創新的步伐,成為“不會轉”問題的關鍵癥結。
針對這些問題“對癥下藥”,中國移動一方面提供43 EFLOPS超大規模智能算力,確保后方資源充足,另一方面以“移動云SaaS云市場”為核心載體,提供“智管+數據+大模型”三位一體的智算平臺能力,推動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移動聯合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啟動“找算力”板塊生態合作。雙方將通過資源整合、服務優化和政策支持,降低技術門檻、提升使用效率,助力中小企業融入數字 經濟 浪潮。
同時,面向智能體開發等AI實際應用的落地,中國移動深入通用SaaS(32個細分場景)和垂類SaaS(8大行業31個細分場景),涵蓋工業制造優化排產、智慧醫療AI輔助診斷、智慧農業精準灌溉、綠色能源節約能耗等場景,針對性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數字化轉型要將多種技術進行整合應用,需要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中小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團隊和技術研發能力,導致想轉也不會轉,需要政府、龍頭企業等多方合力,共享轉型資源,因“企”制宜開展重點突破。
在AI+產業“益企共創”行動計劃中,移動云實施人才培育與生態共建“雙軌并進”的策略:一方面提供角色認證、專項認證和小微認證三大模塊,助力培養職業技術團隊與專家人員;另一方面采取“三環賦能”戰略,實質性降低技術準入門檻。這既完善了AI產業鏈人才儲備,也為中小微企業技術團隊能力躍遷提供了可落地的成長路徑。
“不敢轉”,憂心忡忡?全面扶持,提振信心
對資金和風險的擔憂,是中小企業“不敢轉”的最大原因。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本就生存壓力大,數字化前期需要采購,后期需要維護升級,數字化轉型所需的資金、時間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成為不少企業的顧慮。
細看AI+產業“益企共創”行動計劃,可發現移動云提供“市場、技術、成本、 創業 、政策”五大紅利,包含客群開拓、能力支撐、資源補貼等多項內容,覆蓋中小企業創業的全生命周期。
此外,移動云還發起了“智享、煥智、共生共創、雙渠道共成長、燎原”五大創新行動,以此構建從技術落地到 商業 共贏的完整閉環,促進技術普惠、產業轉型與生態融合,為中小企業群體培育了創新發展的沃土。
眾所周知,長三角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近年來眾多中小企業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中國中小企業深挖新潛力、培育新業態,推動更多企業積極投身轉型實踐。
例如,浙江朗詩德健康飲水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移動云所提供的靈活、敏捷且成本效益顯著的云資源部署環境,實現對凈水器物聯網卡的精細化管控。這一舉措不僅顯著提升了凈水效率,還有效降低了IDC機房的運營成本及整體IT支出,加速了智能工廠的建設步伐,使其成為中小企業向智能化、精益化轉型的“智造”先驅。??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敗,關乎經濟發展大局。以移動云為代表的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云服務商,正在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助力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浪潮中乘“云”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