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收藏:從0到4900億,“梁信軍管理定律金8條”

【編者按】
復星
集團二把手
梁信軍
辭職了,在他的參與下,復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一個管理資產近4900億元的全球性總產管理集團。本文總結了
梁信軍企業管理的8條經驗:
1、如何才能不錯過重要的投資機會?2、如何控制投資風險?3、做好投后管理的關鍵是什么?4、如何把經理人變成企業家?
5、如何確保核心團隊不分裂?6、核心決策者之間如何解決矛盾?7、如何培養價值觀導向的組織文化?8、如何保證組織結構始終支持戰略?
本文轉載自財經雜志 ,作者王豐,原文題目《獨家專訪丨中國百佳CEO梁信軍功成身退:留下8條管理金律》, 億歐編輯整理,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3月28日晚,復星集團CEO梁信軍向全體員工發出辭任信,梁信軍是復星集團的二把手。在《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度中國百佳CEO榜單中,他排名第45位。
1992年, 郭廣昌 和梁信軍在上海成立廣信咨詢,“廣”是郭廣昌,“信”就是梁信軍。1994年,梁信軍的兩名同窗——汪群斌(現任復星國際CEO)和范偉(2013年離開復星)加入,汪群斌帶著做了三年的基因藥物研發成果加盟,1995年復星賺到了1億元。
此后復星的發展基本上是一路順風順水,1998年成為中國首家民營企業上市公司,2007年在香港上市,目前是國內擁有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民營企業。
在梁信軍發布辭任信的第二天上午,復星國際在香港發布2016年業績公告,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利潤為10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27.7%,截至2016年12月31日,復星集團總資產近4900億人民幣。
在外界看來,相比于國內其它企業,復星在它的25年發展歷程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以權變為核心特征的 發展戰略:環境變,政策變,戰略就變,抓住了中國經濟快速迭代發展所帶來的每一個重要財富機會。
這種權變的經營戰略曾經惹來不少非議:有人認為復星過度多元化,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更有人將復星視為資本玩家,曾經一度將其視為德隆第二。
2014年5月,時任復星集團CEO的梁信軍接受過《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團隊采訪,在那次長達三小時的專訪中,他首次全面地梳理了復星的戰略生成脈絡。
他將復星的經營戰略表述為:通過投資的方式,把不同階段的中國動力轉化為公司的發展成果。圍繞這一經營戰略,梁信軍將復星發展史劃分為五個戰略階段:
1992年至1995年是創業期, 創業期的戰略是撞墻 ,各種嘗試,哪面墻撞通了,拿到一桶金,創業就完成了。
1995年至1998年是 企業經營期,核心是做生物制藥。
1998年至2007年是 產業經營階段,戰略是緊跟國家產業政策開放的節奏 ,只要向民營企業開放,領先半步進入,就會有錢賺, 原因很簡單,國企管理低效。
2007年至2011年,以復星國際在香港上市為起點,復星進入 戰略迅速擴張期,形成了多元化產業平臺。
2011年至目前,定位為立足于中國動力的 全球 資產管理 集團。
“與其它公司不同,我們的 目標不是銷售收入,而是管理1萬億資產 ”梁信軍說:“回看歷程,我們只是始終圍繞著上述經營戰略一步步去延展而已,我們追求平穩前進,水到渠成。”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4年10月刊《梁信軍:戰略要順勢而為》一文中,我們用了近萬字的篇幅詳細梳理出復星從0到1億,再從1億到2900億(2013年總資產)過程中的戰略生成方式,以及每個階段所遇到的核心挑戰與解決方法。
如今,僅僅三年過去,復星總資本迅速增長了2000億達到4900億。在我們看來,復星在管理上有三個核心: 1、正確地選擇投資機會;2、擅長投后運營管理;3、價值觀導向的組織文化。
由此,我們總結出梁信軍六條(億歐注:8條)核心的管理原則,稱之為“梁信軍管理金律”。
金律1:如何才能不錯過重要的投資機會?
梁信軍:關鍵是你時刻要告訴自己 避免先驗性認知 。主要包括兩層涵義:
首先,不要有先驗性的觀點。你要隨時允許任何人反對你的觀點,只要對方能夠證明你是錯的,你都要接受。
其次,準確地看到事實最重要。你要 警惕形成固化的宏觀觀點 ,也不要整天忙著去聽別人對宏觀或市場進行預測,這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很危險,因為這可能會模糊你的視野,讓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實。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有一個教訓,比如對互聯網的看法,一直以來,雖然我們所有人都很認可互聯網是好東西,但就是有一個先驗性的認知——總覺得互聯網是馬云們的世界,跟復星沒什么關系,我們沒有那個基因,掙不了那個錢。我們對互聯網采取的態度的是:你賺錢,我給你鼓掌。直到2012年7月,我跟馬云在巴厘島有一次會議,聽他講了兩個多小時,講完之后,我突然覺得“天變了”,我意識到,如果我們還不融入互聯網,未來就會敗得一塌糊涂。回來我跟郭總(郭廣昌)匯報,主旨是復星需要認真對待互聯網了,馬上與郭總達成了共識。在接下來的7月至10月,我們請了很多互聯網大佬來復星講課,同時舉辦了很多內部研討會,最后達成一致——擁抱互聯網。
金律2:如何控制投資風險?
梁信軍:關鍵是培養對的投資文化,核心是做到三點:
1、講紀律 。培養一種良好的投資心態,是創造價值的心態,而不是投機的心態。只有這樣才不會浮躁,才能有紀律地約束自己的投資沖動,這需要老板樹立榜樣,影響到整個團隊,形成良好的投資文化;
2、坦誠溝通 。很多企業存在假溝通,看上去一團和氣,實際上卻勾心斗角。做投資的人,不僅需要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而且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進行有效溝通,如果溝通無效,就會提高交易成本。當內部交易成本高于外部交易成本,組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復星非常強調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無論持股多少,復星始終很能明白地告訴對方自己是怎么想的,能夠為對方做什么,怎么做,覺得哪一個是最佳方案,以及復星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3、大家做主人 。鼓勵所有員工以老板的角度來思考一切問題,不能只是口頭上號召,要設定具體的場景,比如復星規定,在總裁辦公上,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當成老板去談論問題。
金律3:做好投后管理的關鍵是什么?
梁信軍:保證最專業的事由最專業的人來決策,同時要把有能力的人變成自己人。永遠要跟有能力的人站在一起,通過合理的激勵想辦法,把能人變成自己人;絕對不能只跟自己人站在一起,在自己人里去找能人,那非常危險。
我們的用人方法主要有兩條:
1、如何定義“自己人 ”。我們認為,只要利益、風險與我們一致的人,就是自己人。通常來說,你投了一個公司,然后派人過去,人們的固有意識是,要派自己人到外人身邊去,是去監督他,我們的觀念就不是這樣。我們注重把團隊利益和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辦法是,要求負責這個項目的投資經理也要跟投1%-2%,使他的利益與他所承擔的風險相一致。
2、如何做好空降兵 。我們向被投公司派過去的人就是“空降兵”,“空降兵”要想平穩著陸,要處理要兩個問題:(1)如何迅速轉變為地面部隊,形成戰斗力;(2)如何與被投公司的元老磨合,并帶領他們融入復星文化。
我們的辦法是:一起賺一起虧,要把這個機制要建立起來。機制建立起來后,我就把你當成自己人了,給你信任,放權給你,不謀求控制,即便我們是大股東,我們也不要控制。
金律4:如何把經理人變成企業家?
梁信軍:首先是物質激勵機制;其次是長效機制。長效機制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讓他有決策能力。如果只讓他做皇帝,那他干的時間就不會長。
2、只有決策權,沒有責任也不行,要把責任給他。
3、要界定好自己的權利。
界定好自身權利非常關鍵,我們強調如下三個方面:
1、戰略 。這事你得跟我商定,企業往哪個方向走,怎么走。而且,戰略這個事,要在投資之前就要商量好,不能投完了之后,再去商量戰略。
2、我們得管跟這個戰略關聯的人,就是 團隊建設 ,因為團隊不支持戰略的話,戰略就是一句空話。
3、我們得管 激勵政策 ,基于戰略執行的激勵。我們作為大股東,就管這三件事。其他的事由運營團隊自己定。
金律5:如何確保核心團隊不分裂?
梁信軍:首先是創始人的價值觀的一致性。拿復星來說,我們幾個創始人的個人風格是差不多的,我們都不喜好奢侈消費,都注重家庭,目標和價值觀一致,團結一心。
其次,創始人形成了團隊作戰的基因與文化,對外合作就非常容易,好處大家都看得到,就越來越重視團隊的重要性。郭總擅長整合人才,他始終對自己的不足有充分了解,總希望凝聚一批人一起去做事,如果幾位創始人對一個重大項目存在分歧時,我們就不投。我們的核心創業團隊保持了22年的穩定,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是一個奇跡,我們自己總結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都認為留在一起可以做得更好。
其三,動力性問題。公司到了20歲之后,往往不擔心資源不夠,而是擔心核心團隊成員的的動力不足。2012年,我們幾位創始人曾一起討論,是退休享受生活還是再創業?大多數人都選擇再創業,把功勞包袱放下,保持活力。
金律6:核心決策者之間如何解決矛盾?
梁信軍:首先,矛盾不過夜,有不同想法,不能通過別人去談,而是直接找對方溝通,將矛盾最小化。
其二,有不同意見時,要相互說服。
其三,牢記原則——“最專業的事情要讓最專業的人去決策”,形成以專家為權威的決策機制。舉個例子,做一個生物醫藥項目的決策,在生物專家汪群斌發言之前,其他人怎么說都行,但最后要聽汪總的,汪總會綜合所有人的想法,做一個決定。郭廣昌作為董事長,有法定的否決權,但是他只能用到一半,如果他不太同意,可以說:要不汪總你再想一想?但郭總絕對不能替代汪群斌說這個事情行或者不行。
其四,一票否決制:在復星集團董事會,決策七人組中除了四名創業者,還有三位重要人物:秦學棠(負責法務)、丁國其(負責財務)、吳平(負責人力資源)。這些具備專業背景的董事們,能夠為復星的項目決策提供專業意見,被授予基于各自專業的一票否決權。
金律7:如何培養價值觀導向的組織文化?
梁信軍:人們通常認為投資家比企業家更功利,復星甚至比一般的企業家還看重價值觀,我們的很多時間都花在價值觀上。我們時時刻刻在關注管理與文化能不能跟得上,持續推動組織變革和制度改進。文化和價值觀是我們的底線,也是企業最可依靠的護城河,只有文化價值觀一致的人,才能真正走在一起,這個組織才能走向卓越。
復星的價值觀是“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我們賦予了這四個詞全新的現代組織內涵:修身就是學習和進化;齊家就是團隊精神;立業就是培養每個人的領導力;助天下是社會責任。
其中,我們把團隊精神放在突出位置。舉個例子,大家分處于不同團隊,現在有個事,甲求乙幫忙,乙不幫,這種事只要出現兩次,乙這個人我們就肯定不能用,因為這不符合復星的團隊價值觀。在復星,別人找到你幫忙,你先不要問是不是會有相應的激勵,先幫完再說,這是極為重要的。
從2014年開始,復星實業考核高層時,針對價值觀的考核占到了50%的權重,價值觀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重要,其次才是管控制度的約束。
我們實施文化價值觀考核,并采取了一票否決制度,文化價值觀不一致的人,不能留在復星。我們要求管理團隊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實現統一,否則堅決地撤換;對于旗下參股企業,我們也明確告訴他們的管理者,如果和復星的價值觀相悖,復星會堅決賣掉。
金律8:如何保證組織結構始終支持戰略?
梁信軍:復星的管理架構追求簡單實用,結構追求扁平。我們有一個原則,從做決策的人到實際運營、賺到錢的那個人,總共不超過三層。我們的組織架構一開始也是金字塔型的,然后慢慢地演變成分布式、多中心制的扁平結構,這個結構并非是提前設計好的,而是通過逐步進行組織變革而不斷塑造成形成的,是隨著業務不斷擴張,一步步通過管理優化而演變出來的。
組織架構就象衣服,隨著身子不斷長大,始終大一碼最好,不要太緊,要松一些。企業就像一個小孩,每天都在成長,衣服永遠是偏小,因此企業的組織架構搭建得大一些,甚至是說浪費一些,這樣才能適應企業的迅速長大。
什么是對的組織架構?它應該是一個既可以不斷吸收新的精英進來,又能保持“空降兵”與“元老”的積極互動,這樣開放的動態平衡的組織架構,會給企業快速擴張提供能力保障。
總之,在復星平臺上,你永遠要打天下,只要你有能力打天下,就不用擔心有天花板,相反,復星也永遠不會規定一個人永遠處于金字塔的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