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下一個屏幕交互超級單品
電視→電腦→手機
過去30年,屏幕介質發生了3次重大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圍繞 “交互效率” 與 “場景覆蓋” 展開,邏輯都是更沉浸、更移動、更個人化,都帶來 10 倍以上的信息密度提升。
當下的手機已經是體驗的天花板,但受限于 6~7 英寸物理尺寸,手機已經無法承載三維空間交互。無論是影音娛樂、游戲還是社交,用戶永遠渴望更大的視野和更沉浸的感受。
在信息爆炸、屏幕太小的背景下,MR似乎在承接下一個屏幕交互超級單品。
8月21日,vivo Vision混合現實頭顯探索版將在vivo Vision發布會暨影像盛典上正式亮相。
“不夸張地說,MR是下一代具有手機潛力的產品?!眝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說道。(本文作者關注智能硬件,更多業內消息可添加 Yukuaikuaier 溝通)
一、MR:下一個屏幕交互超級單品
MR為什么具備這個潛力?
如果說手機是聯接“人與信息”的橋梁,那MR就是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而且后者是更高級的形態。
手機的核心價值在于將信息世界“移動化”和“隨身化”,通過一方小小的屏幕,我們將全球的信息和服務接入掌心。然而,手機的本質是將用戶的注意力從物理世界吸引到二維屏幕中,這是一種“隔離”。
MR不僅僅是比手機屏幕更大,其革命性在于,它實現了從“隔離”到“融合”,重構了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交互規則。
它不像VR那樣完全隔絕現實,也不像AR那樣僅將簡單信息疊加于現實。而是將屏幕從“手中”擴展到“整個視野”,從“觀看”升級為“進入”。這打破了手機在娛樂和社交場景下的體驗限制。
這種遷移不僅是硬件形態的變化,更是人類與數字世界關系的重構——未來,我們不再 “使用” 設備,而是 “生活” 在數字與物理交織的空間中,這是真正的“分野”。
換句話說,MR的沉浸式體驗也將造就一款時間殺手和主流娛樂終端。
2024 年發布的 17 款 VR/MR 產品中,MR 占比已達 50%,Meta、索尼等廠商均明確表示未來產品將全面轉向 MR。
而行業集體轉向的背后,更需看到:任何一款具有“下一代潛力”的產品,都必須有堅實的市場和用戶增長數據作為支撐。
2024 年全球 MR 市場規模達 724 億美元,預計 2028 年將突破 2908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 40%。
2024年全球VR/MR出貨量960萬臺,2030年預計5500萬臺,將超過當前智能手機年出貨量的 1/3。
2024年國內MR活躍用戶3200萬,2025年預計增速達21.9%。其中消費級用戶占比從 35% 提升至 58%。
這與2007-2010年智能手機的市場表現驚人的一致。
Z 世代對沉浸式娛樂和個性化體驗的追求,推動 MR 在游戲、直播、電商等領域快速落地。
產業規模、市場需求、用戶規模,MR設備均處于典型的“爆發式增長”通道中。未來,可預見的是,MR有望從“極客玩具”蛻變成“大眾產品”。
二、鎖定未來家庭機器人賽道的「技術主權」
1、MR是橋,通往更遠的機器人未來
胡柏山強調,vivo的戰略核心是“始終服務于最廣泛用戶的高頻需求”。
未來的高頻需求是什么?vivo看到了未來重度老齡化和解放家庭勞動的巨大需求。這個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是家庭服務機器人。
然而,直接造出一個萬能的家庭機器人極其困難。人形機器人萬億市場技術成熟預計需10-15年。
vivo若直接做機器人,將面臨“技術黑箱+商業冷啟動”雙重風險。
vivo需要一個技術支點,一個能夠漸進式切入市場、同時又能為核心目標積累絕對必要能力的產品——MR就是這個支點。
胡柏山表示,在vivo看來,家庭機器人必須跨越“環境理解、交互自然性、復雜任務”三大鴻溝,而MR是跨越這三大鴻溝的核心路徑:
環境理解鴻溝
家庭時刻變化的環境下,機器人需要毫米級的、實時的空間建模和理解能力。
MR技術的根基就是高精度的空間掃描與建?!仨殞崟r對周圍環境進行3D重建,才能將虛擬物體穩定地“釘”在現實世界中。
vivo在AI大模型上的積淀,正是為了打造能理解這些信息的“大腦”。沒有MR,機器人就無法練就能看懂復雜家庭的“火眼金睛”,無法開發出能真正理解人、與人自然協作的機器人“大腦”。
交互自然性鴻溝
家庭機器人必須看懂“人”——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口語指令,具備情感判斷能力。
先進的MR交互離不開手勢識別、眼球追蹤、語音語義理解,甚至是面部表情捕捉。這些技術是實現自然、無感交互的關鍵。
沒有MR的機器人只能聽懂“把杯子拿過來”,卻聽不懂“把我爸常用的那個藍色保溫杯拿來”。而MR能讓機器人實現“類人化”的情感判斷與意圖理解。
復雜任務鴻溝
家庭場景是非結構化——家庭環境、物體狀態、人物需求隨時變化且充滿不確定性。
同時,家庭任務是多目標、多步驟、高隨機的,比如“先收拾玩具,再打掃衛生,并且做一道糖醋排骨”,需要機器人具備任務拆解、優先級判斷、能力遷移的能力。
非結構化場景對機器人的核心要求是:實時環境感知、精準人機交互、復雜任務處理。
MR技術支持多任務處理與行為學習,能讓機器人從單一任務(如掃地)擴展到復雜任務(如綜合家務、陪護),實現能力的泛化遷移。
從技術角度看,MR與家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大腦+眼睛)的研發是高度重合、一脈相承的。攻克了MR,就等于攻克了家庭機器人最大、最核心的技術命門。
2、漸進突圍、沿途下蛋
前文講了技術必然性,再來講講戰略必然性。
堅持做正確的事,一直是vivo秉持的價值觀。
從MR到家用機器人,是下一個10年vivo認定的、正確的事。
今天MR解決的每一個技術問題(空間建模、物體識別、手勢交互),都是明天機器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vivo做MR,不是跟風,而是卡位——卡的是家庭機器人這條未來萬億賽道的咽喉要道。
因此,在vivo看來,MR的潛力不在于單打獨斗,而是成為機器人的眼睛,MR和機器人的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場景化服務:
手機承擔通信、支付等任務,MR 則專注于空間交互,家用機器人負責物理世界的執行。
如用手指著一個杯子說“把它拿過來”,MR 頭顯實時識別環境并生成地圖,為機器人提供精準導航;同時,通過手勢和語音指令,用戶可遠程操控機器人完成復雜任務。三端協同完成復雜任務,體驗閉環。
vivo沒有選擇一步到位造機器人,而是選擇了一條沿途下蛋的漸進突圍路徑:
短期:聚焦MR技術驗證和生態培育。
中期:推出基于成熟技術的、特定場景的機器人。
長期:最終推出走進千家萬戶的家用機器人。
MR作為可商業化的“空間計算產品”,本身就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消費電子產品,既能產生正向現金流,又能持續驗證空間感知、交互決策等底層技術。
vivo通過MR產品先行,在市場上迭代技術、獲取用戶反饋、甚至產生收益,反哺周期更長的機器人研發,形成技術-產品-場景的正反饋閉環,降低了直接押注家庭機器人的風險和成本。
最終,vivo將構建起以MR設備為入口的空間計算生態,實現“手機-MR-機器人”三大智能終端的無縫協同。
vivo做MR,表面是押注一個新硬件,本質是鎖定未來十年家庭機器人賽道的“技術主權”。
三、在能力圈的延長線上引爆創新
1、在能力圈內構建MR壁壘
vivo 能把 MR 做成,靠的不是“燒錢賭一把”,而是其核心能力在新時代的自然延伸與高效復用。
MR 的核心技術訴求——環境感知、多模態交互、空間計算,恰恰是 vivo 深耕多年的能力護城河。
一看影像技術,可作為MR的“眼睛”。vivo多年來在手機影像上的深厚積累,如微云臺防抖、多攝融合算法、高精度傳感器、實時圖像處理算法,為其MR設備的空間感知、環境掃描與實時透視(VST)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這確保了MR設備能高質量地完成環境理解與虛實融合。
二看AI大模型,可作為MR的“大腦”。vivo自研的藍心大模型具備強大的認知、理解和多模態交互能力。這在MR中至關重要,是MR設備實現語義理解、手勢識別、眼球追蹤等自然交互的核心。
三看工程能力和產業整合能力。vivo擁有世界級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工業設計能力和結構堆疊優化能力。這使得他們能“把電池、模組等放進極薄的空間里”,并選用航空級鋁合金、更輕薄的Micro-LED屏幕等頂級材料,最終實現了398克的全球超輕量級頭顯,直接攻克了佩戴舒適度的最大痛點。
這種能力圈內的技術復用使得vivo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穩健的步伐進入MR領域。
而這一切的背后,是vivo在長賽道的戰術耐力。MR 作為技術密集型領域,需要持續且高強度的資源投入,而 vivo 的“下重注”策略恰好為其提供了底氣。
vivo 2025 年成立的機器人Lab,就已將 MR 作為核心研發方向之一。未來,vivo也將基于長期主義的戰略,持續為MR行業的發展貢獻智慧與方案。
這種 “長期投入 + 精準布局” 的模式,確保 vivo 在 MR 技術迭代中保持領先,避免被短期競爭稀釋資源,從而實現穩健且高效的突破。
2、死磕用戶體驗
技術、戰略和資源都只是入門,vivo深刻理解MR要普及,必須跨越“有用”和“好用”兩重門。
vivo精準破解了當前行業的兩大現實性挑戰 —— 通過聚焦用戶高頻需求實現 “足夠有用”,通過極致優化穿戴與交互體驗達成 “足夠好用”,讓 MR 從 “極客玩具” 走向大眾消費市場。
讓MR「足夠有用」
因缺乏足夠多且高頻的應用場景,MR此前常被詬病為“極客玩具”。
當前 MR 行業的核心痛點之一是實用性消費級應用的缺失,多數產品困于商用場景(教育、醫療占比超 47.5%),而消費端因體驗與需求脫節被嚴重低估(娛樂類僅 18.7%)。
vivo 本就擅長場景解構。
手機時代,vivo 把拍照拆成夜景、人像、逆光、運動四大高頻場景,讓相機從“技術參數”變成“一鍵解決”。
MR 時代,vivo 沿用了同一套方法:
把抽象的空間計算拆成沉浸式影音、游戲娛樂和效率辦公三大日活場景。把目前 MR 應用僅 18.7% 的娛樂占比,通過“手機用戶最熟悉的娛樂方式 + 空間放大”直接拉到日活級別,解決了“有用”的第一步——使用頻次。
沉浸式影音上,主打180度視頻、巨幕觀影、空間照片/視頻,這是目前消費者感知最強、也最愿意付費的核心體驗。
游戲娛樂上,通過定制MR游戲、無縫投屏玩手游/桌游,降低用戶體驗門檻,利用現有內容生態。
效率辦公上,強調空間多任務處理、環境主題沉浸辦公,切入生產力場景。
優先滿足用戶現有需求,在此基礎上再培育原生MR應用,路徑更穩妥。
這種基于用戶真實高頻需求的場景解構,讓 vivo MR 跳出技術炫技的陷阱,以 “有用性” 建立與大眾用戶的聯接。
讓MR「足夠好用」
當前 MR 設備普遍重量大、壓臉、前傾、悶熱,且不方便移動,佩戴不適。
vivo Vision 的研發,將“輕薄”視為攻克用戶體驗的第一道關卡。
手機時代 vivo 把 1 億像素模組塞進 7 mm 機身,鍛煉出“結構堆疊 + 散熱 + 材料”三位一體能力,vivo的工程化能力不必多說。
這次,vivo 在結構與材料上雙重發力:
將電池、模組等集成在極薄的空間里,同時采用分體式設計(將電池和計算單元外置),頭部僅保留顯示屏幕、傳感器和必要的光學組件。
選用航空級鋁合金材質減輕重量、更輕薄的Micro-LED屏幕壓縮體積,結合分散式力學設計使壓力均勻分布于額頭與腦后區域。
最終鍛造出僅重 398 克的 vivo Vision——成就全球超輕量級 MR 頭顯的典范之作。
佩戴體驗上,不同于行業通用的 “標準化設計”,vivo 依托人因實驗室的龐大中國人頭數據庫,通過專業面部掃描儀精準捕捉額頭、顴骨等關鍵支撐點數據,結合血液儀實時監測面罩壓力分布,針對性開發 4 款適配不同臉型的面罩與 8 款特性各異的泡棉,打造為中國人定制的佩戴系統,消除 “悶熱、壓臉” 的不適感。
這種從重量控制到人機工學的多維度優化,讓 vivo MR 擺脫了反人性的使用體驗,降低大眾用戶的嘗試門檻。
通過場景化創新解決 “有用” 問題,讓 MR 融入高頻生活場景;通過輕量化設計與人性化優化解決 “好用” 問題,減少物理使用障礙。
vivo 用做手機的系統工程思維,把“有用”與“好用”拆成了可量化、可落地、可復用的工程問題,并用過去十年在手機賽道里被驗證過的能力逐一擊破。
3、生態組合拳
vivo深知獨木難成林,生態是MR能否成功的關鍵。
安卓生態上,vivo Vision支持大部分安卓應用,無需適配即可安裝運行,這極大地緩解了MR初期原生應用匱乏的致命傷,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開發者生態上,vivo宣布開放機器人OS接口和MR開發者套件,計劃3年扶持1000家生態伙伴。
供應鏈上,vivo 專注自身大腦和眼睛的核心優勢,在機器人本體等非核心環節,vivo 選擇與行業伙伴深度合作,通過分工協作降低全鏈條成本。
這種多元開發路徑激活創造力,吸引開發者為 MR 場景定制應,形成 “設備 - 內容 - 用戶” 的正反饋循環。
“vivo的殺手锏在于,既能打造硬件生態的多樣性,又能孵化內容生態的想象力,兩種關鍵能力都在一個‘鍋’里?!盙amker攻殼創始人聶俊說道。
這種 “存量生態復用 + 增量生態培育” 的組合拳,讓 vivo MR 能夠提供豐富的應用體驗,避免陷入技術先進但無人使用的困境。
vivo 做 MR,是把已經跑過 10 億臺設備驗證的輪子,套在一個更大的未來賽道上繼續高速滾動。
四、重塑人與世界的聯接范式
場景進化上,跑通「手機-MR-機器人」感知協同鏈;生態裂變上,推動傳感器標準復用,降本增效,打破設備孤島,形成生態的裂變效應。
未來,vivo將MR探索中沉淀的MR空間能力反哺機器人,帶領終端從「工具」進化為「自主場景服務體」,為三十年人與世界共生埋下伏筆。
從智能手機到MR設備,再到未來機器人,隨身大腦、數字分身、物理替身的融合,共同構成了「需求三角」,vivo正在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的未來智能生態體系。
這不是孤立的產品布局,而是一場有備而來的生態征程。
在vivo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歷程,更是一部智能終端生態的進化史。
持續解構人、數字世界與物理空間的聯接密碼,這既是vivo過去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則,更是未來30年重構智能世界的核心坐標。
這條路需要長期主義的堅持和堅守,但vivo已經展現出奔赴百年的決心與實力。
未來已來,vivo正以需求三角為羅盤,以MR為舟楫,駛向智能新世界的星辰大海。 雷峰網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