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居靜:算力行業卷「地產」?All in大同做全產業鏈玩家
作者|趙之齊
編輯|胡敏
“我今天做的事跟當初想做的事,沒有差別。”
一頭長發隨性披著,身穿寬松的黑色半袖上衣、深藍色緊身牛仔褲、以及黑色的皮靴,遠遠看去,這樣靠在沙發一角的居靜,仿佛是藝術的、自由的。誰都很難將這樣的形象與“能源”“算力裝備”“基礎設施”這些重資產詞匯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過去二十年, 他親身經歷、甚至推動了國內算力基礎設施行業的歷次變革。
上世紀九十年代,早在國內數據中心建設還是一片荒原時,居靜便踏入其中,帶領團隊從0到1建立了寧夏中衛、張家口張北的第一個數據中心,且深度參與鄂爾多斯、張家口和大同的城市算力規劃。
此外,他也是曾經的“美股明星”—— 秦淮數據的創始人。
十多年前,在給互聯網大廠交付數據中心時,居靜就發現一個行業現實:很多企業把數據中心當成“商譽工程”,在享受到資本市場帶來的商譽變現后,便不再真正投入精力去打磨需要長期精耕細作的算力基礎設施。
彼時,他創辦秦淮,便是朝著長期、可持續的方向去設計架構:他在公司主導設立了五個板塊,涵蓋能源、數據中心、裝備、硬件網絡和EPC(工程總承包),并且帶領團隊開創了Hyperscale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模式。 他希望向外界展現,算力行業不只是單位造價、股東結構、商譽這些表面功夫,還有更龐大且重要的“水面下的真實冰山”部分。
但隨著數據中心行業邁入快速發展期,數據中心布局紅利短期內顯著,多種因素下,公司發展偏離他的預期。感受到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企業后,居靜選擇離開。2022年,他再度創業,創辦了秦云基礎。
“大家把我定義成企業家,但某種意義上說我是一個架構師、是技術的牽頭人。”居靜的創業理想從未改變,現在想做的事和二十年前一樣:創立一家 能完整打通能源、設備、數據中心、服務等算力全產業鏈,形成垂直整合能力、并回饋屬地的公司。 在他看來,這樣才有更可持續的競爭力。
這種想法固然美好,但需要足夠的定力、愿力以及財力。不可或缺的,還有“地利”——一個 尚未過度商業化、能源特性完整、且物理距離靠近用戶側的城市。
最終,他作為第一個將數據中心引入大同的企業家,在秦云這個創業周期,再次選擇大同 ,自此All in這座千年古城。
居靜
過去三年,秦云在大同主攻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的大規模部署、水資源梯級利用、算電協同裝備的研發生產落地等 產業全鏈垂直整合 。在適度超前開發基礎資源的基礎上, 也做一些商業價值毫不“豐滿”的事:鏈路等算力相關基礎設施的自建自持。
除此之外,居靜作為大同市數據產業發展顧問,也推動大同算力人才的培育和延伸產業的落地。從落地大同第一個數據中心至今,他在本地聘用的員工已經累計近萬位;今年,秦云又在大同校招近百人。“大同對我們太好了,之前創業的成功,離不開這個城市的賦能”,反哺屬地,是居靜的義氣所在,也是他創業的重要原則之一。
談到連續創業的初衷,居靜直言是“想引領大家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想證明,這樣做基礎設施、這樣商業化,是能成功的。”他認為, 在算力行業更強調地產屬性的當下,這種垂直模式的創新,是突破行業同質化競爭的辦法 。盡管創業公司建立這樣一套全產業鏈并不簡單,他對此依然信心滿滿,正火力全開地推動“大同模式”完全落地。
深耕算力領域二十載的居靜,如何看待目前算力市場的癥結?再次All in創業的他,心目中算力基礎設施的“美麗新世界”是什么樣的?什么經歷與信念決定了他能成功落地這種模式?他與大同這座城市之間的緣分又有多深?
以下是我們與居靜的對話。為便于理解,訪談內容經編輯:
地產屬性主導的市場,需要厘清用戶四大需求
雷峰網:用一個詞形容現在的算力行業,您會如何形容?
居靜: 擰巴。
雷峰網:造成這種擰巴的原因是什么?
居靜: 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厘清一個點:算力行業的定義是什么?
雷峰網:在我理解,主要包含能源、數據中心、服務器、上層服務這些領域。
居靜: 大體接近。算力產業應該涵蓋幾個維度:能源屬性、地產屬性、大宗屬性、科技屬性。
這條產業鏈最上游是資源層,能源、發電、土地資源;再之后,是現在講得比較多的“數據中心”,但這是偏地產的概念,其中的資金更傾向PE基金(私募股權基金)或地產類基金。下個環節就是裸金屬、服務器、交換機這些核心設備層,但現在這層基本不提硬科技,而是裝備,比如液冷、儲能等。再接著是服務,但智算時代和之前云時代有很大不同,云時代是將物理資產虛擬化讓更多人可以使用,但算力針對特定目標,不太需要虛擬,完全憑硬件、計算能力,這是區別。
雷峰網:所以是這條產業鏈的哪個重點環節出問題了嗎?
居靜: 梳理完產業鏈你會發現, 這個行業應該具有科技屬性,但現在地產屬性被放大了 。很多公司可能在早期基于技術能力獲益了,獲益后卻不持續深耕能力,而逐漸變成復制粘貼的房地產打法,但現在純做數據中心IDC已經很難有什么突圍的可能性,所以大家就不停卷,整體就很擰巴。
雷峰網:造成這種焦點錯放的原因是什么?
居靜: 算力基礎設施開發 應該緊密圍繞終端用戶的視角,以及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的視角 ,但目前國內 基礎設施開發方對用戶的真實需求了解不足 ,導致在資源條件不那么合適的地區、盲目上馬大量項目,難以實現商業閉環;而真正滿足用戶業務需求的基礎設施反而是緊缺的。供給和需求存在大量錯配,基礎設施開發方和用戶方都比較艱難。
從客戶側來說, 真實的業務需求包括幾方面:TCO(長期使用成本)最優;極致敏捷交付 ,以滿足急迫的業務需求; 強彈性 ,長期滿足技術迭代下的基礎設施升級; 長期可持續 ,這里面就包括能源可持續、屬地生態可持續、產業鏈可持續等等。
作為算力基礎設施開發方,機遇也在這之中。在TCO中占比最高的是IT設備,而能源及園區基礎設施占比都非常低、不再是用戶側的最優先考量。 這就要求算力基礎設施開發方,應該將商業模式和產品開發核心聚焦到IT設備上來 ,基礎設施應該圍繞IT設備的特點進行升級,帶動能源和地產角度的迭代。
一旦屬性改變,需要的資金類型也會變。現在大家認為地產屬性優先,短視的錢就比較多;如果是科技屬性主導,行業其實需要更長期的資金支持。
雷峰網:所以在這么卷的市場里,大家要想活下去,需要怎么做?
居靜: 需要模式上的創新 。現在很多人拿著頭部IDC公司的圖紙,學習他們的商業模式去和客戶談話,或者看到他們在哪里拿塊地、就在旁邊也拿一塊,互相復制粘貼卷起來,沒有創新。
我們在做的所謂算力,其實是基礎設施。大家都認為基礎設施門檻很低,通過審批、投資、建設,就把這趟生意給做了。 但如果只是跟隨短期趨勢,就沒有競爭力。
雷峰網:那么,您眼中更長期、健康的發展模式,是什么樣的?
居靜:我們選擇在大同,走垂直發展方向,也就是能源、園區、硬件、服務并行發展。 甚至為了讓短錢別進來,我們還一定程度上壓制IDC的擴張。
雷峰網:全產業鏈的投入需要很多資源,這種資源投入是你們主要的差異化嗎?
居靜: 基礎設施本來就是重資產,重資產是要持續服務用戶的,不是短視行為。我非常在意我們能不能在一個區域,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產業模式—— 我希望這些資產能真正融入當地、與當地合為一體 ,幫助區域實現產業目標。可以說我們是用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開發,換取更可持續和自主的競爭力。 但坦率說,目前除了我們之外,很少有實體是真正朝著長線去發展的。
雷峰網:那這套模式目前落地情況如何?
居靜: 就能源上說,我們已經簽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開發資源接近2GW,之后每年能供應超過30億度綠色電力。園區上說,我們立項了廣靈、靈丘、天鎮、御東等縣區的超級能源綜合體項目。在裝備上,目前我們的布局也涵蓋電力模塊、預制化暖通模塊、預制化備用電源、預制化增程儲能、預制化業務模塊和集裝箱式變電站等七大模塊。
我們朝著基礎資源的垂直整合方向前進,這一點也得到了些肯定,比如,我們在算電協同一體化的努力, 讓我們今年成為了國家工信部“算力強基揭榜行動”算電協同方向的主導揭榜企業。
雷峰網:算力基礎設施本來就是消耗能源的設施,你們怎么讓這類設施真正“融入當地”?
居靜: 過去三年,我們主要精力在做基礎資源,比如水資源的梯級開發和做裝備制造的本地基地,還有硬件研發和裸金屬云服務。為了帶動當地的產業,我們還引入了裝備制造的國際先進產能落地大同,且推動呼吁算力人才的培養——2025年,山西大學大同校區開始招生,這個校區就是以數據產業、新能源等方向為主,同時本地還落地了大數據職業學院。 我不希望大家理解錯誤。我們不是在做一個“數據中心”,我們是在做一個垂直的產業鏈。
雷峰網:你們做的不只是數據中心,但數據中心在鏈條中會是更著重發展的環節嗎?
居靜: 我們現在對數據中心的看法是,它只是一個載體。某種意義上講,在智算時代, 數據中心園區這個物理外殼的投資,占整個算力產業鏈成本太低了,可能就2%。 我們甚至不在意它是不是房子了,現在都是預制化。
All in 一種難而正確的基礎設施商業化方式
雷峰網:您從什么時候開始想做這套垂直模式?
居靜: 我創立秦淮的時候就想了。 秦淮本來有五個板塊,秦淮數據只是其中的IDC板塊,還有能源板塊“秦能”、裝備板塊“秦數”、硬件和網絡板塊“秦云”,以及EPC板塊“秦工” 。我們以前有個形象比喻叫“冰山上”和“冰山下”,冰山上包括投資、單位造價、商譽、股東結構,但冰山下才是城市和產業成功的地方。當時我創辦秦淮,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數據中心的東西。 我今天做的事跟當初想做的事,沒有差別。
雷峰網:2022年創辦秦云基礎時,當時國內的市場環境是什么樣的?
居靜: 創辦秦云的時候,云計算、AI、視頻交互、工業互聯網這些應用場景正處在爆發式增長,算力需求也很明顯。當時市場上很短時間內就出現了一批輕資產、租賃式的規模化數據中心,但 大家對基礎資源的整合做得并不好 ——沒有統籌規劃好電力設施,還沒能實現綠電在數據中心的大規模消納;而且可再生能源發電也不穩定,對于公共電力的峰谷調節也不夠友好。
并且,數據中心還占據城市的大量能評指標、土地和水等資源,但在提供就業和屬地納稅上呢?并沒有太大貢獻。
雷峰網:但現在做這種全產業鏈模式會更困難了嗎?尤其 是重新從零開始。
居靜: 是比以前難,尤其創業公司來做,困難太多了。比如,做能源轉型是存在不確定性的,綠電政策或綠電消納機制,一直在變。
但比較大的一個困難,首先是重資產回報率沒有那么性感, 所以前期我都要用自己的錢去投 。可能會有電價上的一些支持,其他都是我們自己投;或者我們先投一部分,等產業起來后再交給相關方。我們基本是在有限的資金下,用很多方法去做非常長期的投入。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這類資本投入,確實是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廠商都做不到的,大家只能抓住一個環節更“平行”地去做。
居靜: 不能說平行的生意模式完全不對,現在很多公司都這樣,比如只做IDC,在不同的地方去做這一件事,保證今天每個項目都成功,這也是一個商業打法。但算力時代對這個行業的屬性帶來了變化,垂直的成功會更長久。
雷峰網:形成垂直的產業鏈,對下游客戶來說,價格成本會更低嗎?
居靜: 會的。而且我想讓數據中心這件事 不要用市場定價,而是成本定價 ,就這個東西值多少錢、它就是多少錢。
雷峰網:你們現在也是以給大客戶建數據中心為主嗎?
居靜: 大企業各自有各自需要面臨的問題,我這次創業更多是想把之前沒有做成的事做了。我把過去能源、裝備、園區和算力的活都接下來,這是 補課 。
我很自豪的是,我們所有產業,包括工廠、園區、能源、網絡,100%都是我們自己的。
雷峰網:那這樣團隊就需要養很多人吧?
居靜: 不多。我們做重資產,可以把一些服務外包, 但有些一定要自己做的:研發、設計、規劃。
雷峰網:但要橫跨這么多個環節的負擔還是不小,為什么你們要去做這樣的事?
居靜: 算力行業有很多屬性,這條產業鏈跨度很長,需要適應的合規監管鏈路也很長。這么多跨部門的事情, 過熱或者規劃不當,就很容易迎來產能過剩 。
雷峰網:那作為企業去做的優勢是什么,這件事只有你們能做到嗎?
居靜: 我們去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們有意愿、能力和使命感。
能力不是把某個項目建好的能力, 而是跨專業整合的能力 ,比如涉及裝備的集成、研發、部署,還有規劃設計,像是能源部署和園區之間的關系、硬件之間的部署方案,加上EPC交付能力。能力層是貫穿整條算力產業鏈的。
同時,我個人對于基礎設施的看法、做事方式,這些也都是我們的資源。我每次重新創業都要All in,不做職業經理人。我創辦這個企業的初衷,也是想引領大家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想證明我們這樣做基礎設施、這樣商業化,是能成功的。而且成功后,要反哺給屬地和社區。
雷峰網:您想做到的垂直模式,預計多久能完全實現?
居靜: 應該很快就能落成。
為什么是大同?
雷峰網:對于這套垂直模式的可行性,您為什么能如此篤定?
居靜: 大家把我定義成企業家,但某種意義上說我是一個架構師、是技術的牽頭人。我做過集成平臺,從裝備過渡到數據中心,對于“如何讓這個行業更有效率”,我有一定的發言權。
雷峰網:這些年來您跑過哪些城市,為什么最后選擇在大同落地?
居靜: 我轉做數據中心之后來了北方,剛開始在寧夏中衛、張家口張北和懷來,從0到1做中衛、張北、懷來的第一個數據中心,包括參與張家口整體的城市算力規劃。
但在我看來,要實現垂直模式,對地方是有這些要求的:要堅持長期規劃的政策穩定性、 反對過度商業化 ;不能只有電,能源、地表水、土地、人力等 資源屬性和可持續要素應該非常完整 ;且 物理距離不能離北京太遠 。各種層面上說,只有大同能實現。
雷峰網:那東數西算 上面的 節點呢?
居靜: 物理距離可能不行。 裝備制造有個300公里的邏輯,超過300公里就沒有產業的可能性、沒有“產業鏈”的說法了。
雷峰網:別的城市呢,不能滿足這個條件嗎?
居靜: 一些在大家認知中“有電”的城市,其實沒有持續的電力, 只有并不持續的新能源 。而大同作為國家重要能源戰略基地,有大規模、多元的能源保障。
首先,在電力通道架構上,大同已經投用和在建的500千伏變電站,就有七座,以220千伏線路環網或雙回線并列運行為主樞紐、110千伏和35千伏線路為連接點,形成一心三環,這給用能側的本地消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而在水資源方面,大同多山,是很多河流的發源地,水資源綜合利用、梯級利用的條件很好。
其實我們系統總結過,大同有14個方面的優勢:地理位置獨特、氣候環境適宜、風光條件充足、電力資源充沛、電網互聯互通、高產能低負荷、儲能建設領先、礦產資源豐富、水資源相對具備優勢、網絡空間廣闊、工業基礎良好、算力發展快速、新興產業密集以及人才教育先進等。這些都是大同適合發展垂直產業鏈的地方。
我在創業歷程中嘗試過很多城市的不同模式,但只有大同模式是我最想要的。
雷峰網:在其他一些能源提供不那么理想的城市,做“算電協同”是偷換概念嗎?
居靜: 在一百公里內,綠電的輸配電需要公共電網高度配合,很多這種開發模式其實只是形式主義的綠電。 我們在大同做的是在園區周邊二十公里范圍內的綠電 ,是技術上的綠電,這是我們選址的初衷。 我們追求的不是企業成功,是產業成功、城市成功。
雷峰網:您如何衡量“產業成功”或者“城市成功”?
居靜: 一方面,我能向客戶提供穩健的服務,另一方面是 屬地化、給當地帶來可持續的發展,通過一個產業改變一個區域 。我之前參觀過谷歌用了十年時間在北歐建的一個城市,那個城市所有的教堂、消防局、居民社區,都是谷歌做的。這并非一朝一夕,是要持續做下去的。
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長期的產業輸出、長期的垂直整合、長期的資金配置、長期的人才培育,能為大同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雷峰網:你們團隊2018年在大同落地了當地第一個數據中心,到現在2025年中國算力大會在大同舉辦,也已經七年過去了。
居靜: 是的,我們在大同“七年磨一劍”;而這些年里,大同也交出了顯著成績單。有一個大家不容易看到的變化:大同算力產業發展,走的正是“通過垂直模式發展算力產業,實現算力輸出的真正可持續”的方向。
數據最能說明一切:目前大同已經落地的超大規模算力基礎設施企業,包括山西秦云基礎在內已經有5家,完成產業投資累計超600億元。到2026年底,大同建成高密度機架將超過10萬架,折合標準機架超過40萬架,投運服務器近百萬臺,年用電量突破60億千瓦時。城市的算力分指數位居全國第三,從用電量來看位居全國第二。
而且,大同也獲批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數據產業目前已實現就業3萬多人,以高校畢業生為主,其中應屆生超過1/4。 比如靈丘、廣靈等縣區,原來是農業縣,我們落地數據中心之后,當地的信息產業規模增量巨大,一下子改變了縣域的產業面貌。
這是一個算力產業發展的理想區域,我們希望在這里通過垂直模式、將各能力要素全部自持。
雷峰網:完全的自持意味著什么?
居靜: 只有100%自持,才能實現商業閉環 ,孕育有生命力、經得住長期考驗的算力基礎設施產業。
而且在我看來,做基礎設施,自持的同時,要擁有下面這些能力要素,才是達到“產業成功”。
第一是 能算一體,算電協同 ,在數據中心園區20公里區域,部署自建自持300+MW的風光同場電站,并通過自建自持用戶側增程式儲能來形成有效調峰,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時保障能源可持續。
第二, 水資源綜合梯級利用 ,也就是與公共水網合作,共建水綜合處理設施,實現算力用水資源梯級清潔循環利用。
第三, 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鏈 ,把過去積累的數百項專利注入裝備板塊進行研發創新,通過直接運營、合作開發等方式,建立覆蓋能源、算力園區、算力硬件等領域的屬地先進制造基地。
第四是 長傳骨干網絡傳輸 :通過與運營商合作伙伴合作,我們打造了華北高速長傳骨干環網,做到華北主要算力集群的毫秒級時延,降低用戶綜合網絡使用成本。
除此之外,還有 本地融合 。秦云在大同有近60家繳稅實體,所有的運營收入在大同本地繳稅。我們各個板塊在大同直接或間接地雇傭了近千人本地人員,是本地化的算力產業工人隊伍,讓大同在烏大張、京津冀也能形成裝備方面的輻射效應。我們幫助大同成立了大數據學院,培育產業人才,且已經引入數十名應屆畢業生進入我們的項目崗位,也會繼續為他們提供培訓。
大同這座城市對我們太好了,我連續創業的兩個平臺之所以成功,離不開這個城市的賦能。屬地既然給了我價值,就要反哺當地。
雷峰網:為什么這么注重從城市的高度去看算力行業的問題?
居靜: 其實2021年之前,相關頂層設計還沒出臺,當時做基礎設施也遇到很多難受的地方,大家一直質疑:為什么要做數據中心?這個行業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但走到今天,很多事情大家也已經接受了。
新的模式起步總是比較艱難的。 我去過很多個城市,看到它們成功和失敗的地方,以及有些產業發展模式給城市和客戶帶來了問題。經歷很多這些事后,我當然會有個想法是“我們可不可以做得更好”,這是我作為企業家的思考。
專題介紹
2023年來,智算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兩年過去,國內智算企業的生存狀態如何?在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中做了哪些新探索、又面臨什么新挑戰?智算行業的未來還有什么想象空間?本專題與一眾智算領域的先鋒從業者對話,回顧近年智算行業在技術與商業上的拓展實踐歷程,并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即便身處行業氣候更迭之際,從業者們憑借智慧與韌性、懷揣對智算未來的堅信,開辟多樣化發展路徑。對此專題感興趣的從業者,歡迎添加微信 Ericazhao23 共同參與討論。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