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反思:微信營銷你走過的誤區
【開場白】
這是在一場飯局中的即興分享,值得所有的企業和運營人員反思。微信營銷有沒有價值不在于微信本身,而在于你怎么用。如果你做的很苦逼或者無效,只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企業真的不適合,另一種就是你走錯了路。當然原因一般是后者。
所有的答案都存在于問題之中,但遺憾的是,大多時候我們連問題都懶得去認真思考。
? ? ? ? ? ——題記
原本是一場無關營銷的飯局,卻因一位朋友提議說,“難得遇見專家,請三壽給我們講講微信營銷到底該怎么做”。結果飯局變成了分享,最后飯菜都涼透了,杯具啊!
反思不是馬后炮的觀察,而是退一步靜看過去的思路與策略,分析當前的形勢變化,想想現在與未來該如何調整。這里整理了幾點我的看法與觀點,共借鑒。
如果微信運營不再過于追求內容創意質量,而是專注如何為用戶提供產品 與服務。
我幾乎常常聽見老板抱怨“微信內容不行,沒有創意,不吸引人”,常常看見運營人員絞盡腦汁的搜文章,想創意,只為博得伊人(老板/主管)一笑。拼原創內容、創意?難道要求每家企業運營都具備像騰訊新聞頻道的編輯人員一樣專業,像奧美廣告創意人員一樣專業。如果真這樣,建議你的公司轉行去干媒體。
但是可能嗎?內容質量與創意的標準是什么?我們是否弄清楚粉絲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我們總容易忽略一個事實,產品和服務才是每家公司連接用戶的核心,而微信運營沒有首先在產品和服務體驗上下功夫,滿足用戶需求,卻抱著內容死磕(媒體公司除外) 何苦自己為難自己,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不在追求快速的吸引所謂新粉絲(用戶),而是先把自己的老用戶請過來連接上
我堅信“一個都不能先把自己用戶變成粉絲的企業,又怎么能把非用戶變成粉絲,即使如此,也很難轉化非用戶粉絲”。所以很多企業要么放著老用戶不管,要么不花心思提升老用戶關注率,卻一門心思想著從別的渠道撈新粉絲,美其名曰要增加新客戶。
但是社交營銷最大的優勢首先應該是利用社交關系的裂變傳播與三度影響力來實現營銷價值。再說了,連那些購買過你產品,還有些許信任的人都不關注你,何況陌生粉絲。 抱著金飯碗乞討,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不再追求內容(活動)的數量和頻率,而是力所能及的先做出讓自己都覺得滿意的內容(活動)
“能力之內給出最好一碗面”是一位面館朋友的宗旨,他們不會為了多賣幾碗面減少煮面時間,而盡可能讓每碗面都是能力之內最好的,不追求讓所有人滿意,但求首先讓自己滿意。
一位研究院會員企業跟我講,他們在微信群每周推出3個互動活動,以增強粉絲黏性,讓我提些建議。我問他,現在效果如何,每周有多少人互動參與,最積極的是不是你們的有效用戶,那些沒參加的是因為什么原因?他說不知道,我們立即現場估算了一下成績,140人的群,每周三次活動總共不到30多人參加,意味著每次活動只有10人參加,并且活躍的永遠就那么幾個人。
這樣有意義嗎?達到你增強粉絲黏性嗎?最活躍的也許還是個抽獎控。毫無疑問,運營人員每周花大量時間策劃執行活動,目前效果幾乎為零。包括圖文信息發布是一樣,每天發,每天都是完成任務,能讓自己滿意嗎?我們可不可以每周只做一次活動,發一條文章,但盡力做到自己先滿意。
那么追求數量與頻率,體驗不到快(樂)感,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不再先考慮今年要做到多少粉絲關注,而是反問自己粉絲為什么要關注我們,利它何在?
我曾問一個運營人員,你們微信做的怎么樣?他說還挺好,最近粉絲增加不少,年底應該可以完成目標,不過也有些苦惱。給我看近兩個月的數據報表,說給廣告公司運營時圖文打開率和粉絲增長都挺高的,現在拿回來做,粉絲增長不行了,做了幾次很優惠的活動,打開率都不到10%,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我說,這些粉絲估計大量的是僵尸粉。他說,啊?微信也有僵尸粉。對于廣告公司,一般粉絲增長是考核目標,所以增粉他們最拿手,并且圖文信息打開率他們也能順便刷一下,所以比較高。但是企業自己拿回來之后就一切原形畢露了。我想說,不管代運營還是自運營,倘若先放下粉絲數量問題,而是搞清楚粉絲為什么關注,你的價值問題,也許會更好。
你那么追求粉絲,結果一片死氣沉沉,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飯局中沒有人提議,而是安靜的吃飯,愉快的喝酒,就不會有這樣的反思,這篇文章。當然,營銷沒有如果,發生即存在,反思是讓未知更精彩。
/完 ? ? ? ? ? ? ? ? ? ? ??
謹以此文,獻給奮斗在新媒體運營路上的營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