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迫40%甩賣,電動車泡沫破了?
我今天在CNBC看到一篇報道,說是英國的報紙提到,特斯拉在英國的合作伙伴 (那些把車租給公司或個人的租賃公司) 正在被迫給出非常大的折扣,幅度據說高達40%。報道里還提到一個關鍵問題:現在英國全國范圍內,存放新特斯拉車輛的地方都快不夠用了。
不過,報道里說的這個情況,CNBC (報道這條新聞的媒體) 暫時沒能自己找到證據確認。當記者第一時間去問特斯拉官方怎么看這件事時,他們的發言人也沒能馬上給出回應。
這個情況發生的大背景是,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汽車公司們,都在想辦法阻止他們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汽車銷量不斷下滑。
英國負責統計汽車銷量的官方機構 (SMMT) 在8月5號公布了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數據:今年7月份,特斯拉在英國只賣出了大約987輛新車。這個數字和去年7月比起來,跌得非常慘——去年7月他們賣了2462輛,這意味著今年7月的銷量暴跌了將近60%。
一、“電動車瓶頸期”的提前到來?
特斯拉現在碰到的需求疲軟,不是偶然的,更像是一個必然到來的轉折點。
電動車市場就像一片剛開始開墾的荒地。
特斯拉作為最早、最出名的開拓者,揮舞著高科技和環保的大旗,第一批沖進來“摘果子”的人是誰呢?
是那些特別關注環保、特別熱愛新科技、或者追求極致駕駛體驗的先鋒用戶。
他們不太計較價錢,愿意為嘗鮮和理念買單。
特斯拉過去幾年驚人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成功吸引了這批“低垂的果實”——最容易摘到的、最熱情的用戶。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高速發展,這批最容易打動、最愿意嘗鮮的群體,很大程度上已經被特斯拉“收割”得差不多了。該買的、想買的,很多已經入手了。
現在,電動車要真正大規模普及,就必須打動“主流市場”的普通消費者。
這批人數量龐大,但想法和那些早期用戶完全不同。
他們買車非常現實,精打細算,首要考慮的是:這車到底實不實用?劃不劃算?
主流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特斯拉的車,即使是Model 3和Y,在傳統燃油車或者一些新興的競爭對手面前,價格依然算不上便宜。
尤其是現在大家手頭都不寬裕,通貨膨脹、生活成本上升,借錢買車的利息 (貸款利率) 又比以前高很多,買一輛相對昂貴的電動車,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同樣,那些批量采購車輛的公司 (租賃公司) 更新車隊的成本也大幅上升了,它們對價格同樣敏感。
光有炫酷的科技感不夠。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充電方不方便?我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周末出游,會不會開到一半沒電了 (續航焦慮) ?家門口、公司附近、常去的地方有沒有足夠多的、好用的充電樁?充電要等多久?
這些問題,在充電網絡還不夠密集、不夠便捷的地方 (比如英國一些區域) ,就成了阻礙很多人選擇電動車的實實在在的顧慮。
而且,現在已經不是特斯拉一家獨大的時候了。
消費者想要更多樣化的選擇——不同的車型 (轎車、SUV、小型車、旅行車) 、不同的外觀設計、不同的內飾風格。特斯拉的車型相對還是比較單一。
同時,傳統的大牌汽車制造商,像大眾、寶馬、奔馳這些,以前可能動作慢點,但現在它們都回過神來了,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產品線。
這些品牌本身就有很強的號召力和龐大的忠實客戶群,它們發力電動車,自然就分流走了很多原本可能考慮特斯拉的客戶。
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我們中國制造商,比如比亞迪。
中國車企在控制成本、高效生產、快速推出新車型以及車輛本身的智能化方面,進步非常快,實力很強。
尤其是在歐洲市場最主流的那個價格區間 (換算成人民幣大概10萬到25萬左右) ,它們能提供配置很高、技術不落后,但價格明顯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特斯拉以前引以為傲的“花更少的錢,買到性能更好的高科技電動車”這個“性價比”優勢,正在被這些競爭對手快速追趕,甚至在部分車型和市場上,已經被反超了。
所以,特斯拉在英國給租賃公司大幅降價 (有報道說高達40%) ,就無法直接視為一般的促銷手段。
它更像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直接承認了市場需求遇到了瓶頸。
這個瓶頸的出現,正是因為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階段變了:從吸引“先鋒隊”轉向爭取“大部隊”。
而在這個新階段,決定銷量的關鍵因素,從“酷不酷、新不新”,變成了“貴不貴、方不方便、選擇多不多、值不值”。
特斯拉 (以及其他電動車廠商) 現在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真正跨越這個瓶頸,讓電動車成為普通消費者眼中既實用又劃算的主流選擇。
二、英國市場暴跌60%
在英國,汽車市場具有當地的特殊性。
很大一部分新車不是由個人直接掏錢購買的,而是通過一種叫做“公司車租賃”或者“薪資犧牲計劃” (Salary Sacrifice) 的方式進入市場的。
即公司為員工提供用車福利,或者員工通過稅前工資抵扣的方式來租車。
這種方式在英國非常流行,是企業用戶 (包括大公司和租賃公司) 采購的主力渠道。
特斯拉這次在英國,直接對租賃公司降價高達40%!這個動作本身是非常值得揣摩的。
《泰晤士報》報道中提到的一個細節——“全國范圍內缺乏特斯拉車輛的存儲空間”——聽起來像是個小問題,但實際傳遞的信號極其嚴峻。
汽車制造商通常都有完善的物流和分銷網絡,新車從工廠下線,會很快運送到經銷商或者交付中心,然后交到客戶手上。
如果連“放車的地方”都不夠了,那只能說明一件事:車生產出來了,但嚴重滯銷,大量積壓。這些嶄新的特斯拉汽車,很可能堆滿了港口碼頭、臨時停車場,甚至租用的空地。
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噩夢。
巨額的現金被凍結在這些庫存車上,無法回籠。更糟糕的是,汽車是會貶值的,尤其是當新款推出或者市場預期改變時,這些積壓的庫存未來可能被迫大幅折價出售 (減值風險) ,造成進一步的財務損失。
這個“沒地方停車”的窘境,也強烈暗示特斯拉在生產和銷售節奏上可能出現了嚴重脫節。
總部可能基于過去的樂觀預期下達了生產指令,但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實際銷售速度遠遠跟不上,造成了嚴重的供過于求。這說明特斯拉對當地市場的需求判斷可能出現了重大偏差。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特斯拉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六個月下滑。
歐洲的消費者選擇實在太多了。
除了特斯拉,他們還有根深蒂固的本土品牌情結——大眾、標致雪鐵龍 (Stellantis集團) 、寶馬、奔馳這些老牌車企,現在都鉚足了勁推出各式各樣的電動車。
這些品牌擁有龐大的忠實客戶基礎、成熟的銷售服務網絡,更了解本地人的喜好 (比如旅行車、兩廂小車等歐洲流行車型) 。
消費者自然更愿意考慮這些“家門口”的選項。
此外,歐洲的政策環境也在發生微妙變化。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了反補貼調查,表面上看是想保護本土產業,短期內或許能給特斯拉一點喘息空間 (因為中國車可能漲價) ,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競爭力之強、威脅之大,已經迫使歐盟采取貿易保護手段了。
這種激烈的競爭態勢,對特斯拉在歐洲的長遠發展構成了持續的壓力。
三、馬斯克因素影響
另一方面,埃隆·馬斯克本人對于特斯拉當前處境的影響也已經臻至頂點。
這位曾經被視為特斯拉最大資產、創新象征和“金字招牌”的領導者,如今其個人言行和事業重心,正日益顯現出對公司的負面影響,變成了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其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品牌聲譽上。
過去,馬斯克的天才形象和顛覆者姿態為特斯拉帶來了巨大的光環效應。
近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馬斯克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關系密切,并經常在社交媒體 (特別是他擁有的X平臺,前身為Twitter) 上發表極具爭議、甚至被廣泛認為具有煽動性的言論。
這些言論涉及政治立場、社會議題甚至國際地緣政治。在歐洲市場,尤其是價值觀相對多元、對特朗普政策持普遍批評態度的西歐國家 (如德國、法國、北歐) ,馬斯克的這些言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感和批評。
許多歐洲消費者,特別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收入較高、關注社會責任感或持有特定政治傾向的人群,開始將馬斯克的個人觀點與特斯拉品牌聯系起來。
他們可能認為,購買特斯拉某種程度上等同于支持馬斯克的個人立場。
這種關聯直接導致了部分潛在客戶的流失或轉向其他品牌。
另一個日益增長的擔憂是馬斯克精力的過度分散和領導力的不確定性。
馬斯克同時掌管著多家極具野心且難度極高的公司:專注于火箭發射和太空探索的SpaceX、陷入輿論漩渦并面臨巨大轉型壓力的社交媒體平臺X (Twitter) 、以及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
每一家公司都要求巨大的戰略投入和微觀管理。與此同時,馬斯克個人的公開言行常常顯得波動很大,甚至反復無常。
投資者、分析師,甚至是一部分消費者,不禁開始產生疑問:馬斯克究竟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真正聚焦在特斯拉的核心汽車業務上?
在特斯拉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需求挑戰、產品周期壓力和復雜的全球市場環境 (如歐洲當前的困境) 的關鍵時刻,CEO能否保持足夠的專注度來制定清晰、穩定的戰略并有效執行?他對特斯拉日常運營的深度參與是否足夠?他做出的重大決策 (無論是產品、定價還是市場策略) 是否足夠審慎和連貫?
馬斯克本人發出的關于公司可能面臨“幾個動蕩的季度”的警告,雖然展示了現實的預判,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外界對他是否有足夠能力和專注度來駕馭這種動蕩的疑慮。
這種對領導力穩定性和專注度的擔憂,本身就成了投資者信心和市場情緒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他個人的決策、言行和精力分配,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特斯拉能否順利度過眼下的難關,以及未來的發展軌跡。
一眾的投資者、員工和消費者都在密切關注,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創始人兼CEO,將如何平衡他個人的宏大抱負與特斯拉這家汽車制造商當下迫切需要的務實、專注和穩定的領導力。
四、利潤空間一度被擠壓
面對需求增長放緩,特別是像英國這樣關鍵市場的顯著下滑,特斯拉采取的最直接手段就是降價,無論是面向個人消費者還是像英國那樣對租賃公司大幅讓利 (高達40%的折扣) 。
降價在短期內確實能刺激一些銷量,但它的代價非常高昂:嚴重壓縮了特斯拉賣車所能賺取的利潤 (毛利率) 。
特斯拉過去最讓投資者津津樂道的優勢之一,就是其遠超傳統車企的、行業領先的毛利率。
這意味著每賣一輛車,它能賺到更多的錢。
然而,持續不斷的降價策略,正在快速侵蝕這個關鍵優勢。賺的錢變少了,直接影響的是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
更深遠的影響是,利潤減少,意味著特斯拉可用于投資未來的資金也相應減少。
無論是開發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 (FSD) 、研發下一代更高效的汽車平臺,還是建設新的工廠以提高產能和降低成本,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價格戰短期可能穩住銷量,但長期卻在削弱特斯拉“造血”和“投資未來”的能力。
與此同時,過去助推特斯拉增長的政策紅利正在消退甚至逆轉。
在美國,購買特斯拉能享受的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對部分車型已經到期或面臨更嚴格限制,這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在歐洲,許多國家早期為了推廣電動車提供的政府補貼,也在逐步減少或取消,同樣抬高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更棘手的是潛在的關稅成本上升。
馬斯克本人也明確警告過這一點。例如,如果美國或歐洲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 (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廠出口的車型) 加征更高的進口關稅,特斯拉將面臨兩難:要么自己消化這部分額外成本,進一步擠壓利潤;要么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車價上漲,抑制需求。
這些政策變化,無論發生在消費端還是生產端,都給特斯拉的銷售和運營成本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在產品層面,特斯拉正經歷明顯的產品周期焦慮。
其目前全球銷量的絕對主力——Model 3和Model Y——已經上市銷售多年。盡管去年和今年分別進行了代號為“高地計劃”和“朱庇特計劃”的改款更新,但這些更新本質上屬于中期改款,是對現有車型的優化升級,而非革命性的全新換代。
市場,尤其是期待更低價位電動車的廣大消費者,翹首以盼的“廉價特斯拉” (常被稱作Model 2或2.5萬美元車型) 卻遲遲未能真正量產落地。
這個空白市場至關重要,是電動車普及的關鍵。
但就在特斯拉對此猶豫或推進緩慢之際,其競爭對手,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品牌如比亞迪以及眾多新勢力,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推出多款定位精準、價格極具吸引力的車型,迅速搶占這一市場空間。
另外,特斯拉傾力打造、被視為創新象征的Cybertruck,雖然已經開始交付,但量產爬坡速度緩慢,成本高昂,且其獨特的設計決定了它主要面向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皮卡愛好者和科技嘗鮮者市場,難以在短期內成為銷量支柱。
從這幾點而言,特斯拉現有主力車型已顯“老態”,備受期待的新增長點 (廉價車型) 未能及時接棒,而突破性的新產品 (Cybertruck) 又受限于規模和定位,導致其產品線的整體更新速度明顯落后于競爭對手狂飆突進的節奏。
而且其大力投入并作為核心賣點的完全自動駕駛 (FSD) 技術,盡管不斷迭代,但距離真正大規模、安全可靠的商業化落地仍然遙遠,且在全球各地面臨復雜的法規審批障礙,短期內難以成為重要的盈利來源。
只是競爭對手在電動車其他關鍵技術領域的追趕速度驚人,在智能座艙體驗 (如人機交互、娛樂系統) 方面,許多傳統豪華品牌和新勢力已經提供不遜色甚至更符合用戶習慣的解決方案。
在充電網絡方面,雖然特斯拉的超充網絡曾經是巨大優勢,但在歐洲等地,第三方充電運營商發展迅速,覆蓋廣泛,正在削弱特斯拉在這方面的獨特性。
在核心的電池技術領域,競爭對手在提升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改善快充性能等方面也在不斷取得突破。特斯拉在“智能”和“電動”這兩個關鍵維度上曾經擁有的絕對領先地位,如今正被眾多對手快速拉近。
技術優勢的縮小,使得特斯拉更難僅僅依靠“科技光環”來維持高溢價和市場份額。
五、說在最后
最終的結果,就是資本市場將對特斯拉當前困境的反應直接體現在股價上:今年以來,特斯拉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了超過18%。這個跌幅不僅很大,而且遠超同期整體股票市場 (大盤) 的平均表現。
CNBC報道英國降價消息的當天,其股價在盤前交易中繼續下跌。
這大概就是投資者基于我們前面討論的所有風險——需求疲軟、歐洲市場大滑坡、利潤被擠壓、產品更新慢、技術優勢縮小、以及馬斯克帶來的不確定性——對特斯拉股票價值進行的集體重新評估。
個中種種,其關鍵在于理解特斯拉過去為什么能獲得那么高的估值。
它的股價不僅僅是反映一家汽車制造商的利潤,更包含了投資者對其未來高速增長的強烈預期,以及將其視為一家領先的科技公司而非傳統車企的“光環”。
投資者愿意為這種預期和光環支付很高的溢價。
只是當前嚴峻的現實迫使市場不得不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這些支撐高估值的核心假設。
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速度有多快? 當電動車在早期嘗鮮者群體中的滲透接近飽和,向更謹慎的主流市場擴張又遇到價格、實用性等瓶頸時 (正如英國和歐洲市場暴露的問題) ,特斯拉能否維持過去那種令人瞠目的增長速度?市場開始懷疑其增長引擎的持續性。
超高利潤率還能守住嗎? 特斯拉過去傲視群雄的毛利率是其高估值的重要支柱。但在全球范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下,特別是像在英國對租賃公司這樣大幅度的降價,其利潤率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投資者在問:犧牲利潤保銷量,這種模式能持續多久?利潤持續下滑,其“賺錢能力”的根基是否穩固?
“科技故事”何時能兌現? 支撐其科技公司估值的關鍵技術,尤其是完全自動駕駛 (FSD) ,其真正商業化落地并帶來顯著收入的時間表依然模糊不清,且面臨巨大的技術和監管障礙。投資者越來越關注: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屬性,究竟何時、以何種確定性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價值和利潤?如果遙遙無期,其科技溢價就會大打折扣。
領導者的風險有多大? 馬斯克作為創始人和核心人物,其個人言行帶來的聲譽損害、精力分散引發的領導力專注度擔憂,都構成了獨特的風險。投資者在評估特斯拉價值時,不得不考慮這部分額外的“風險溢價”——即因為馬斯克帶來的不確定性,需要更高的潛在回報來補償這部分風險,這本身就會壓低當前的估值。
因此,特斯拉股價的顯著下跌,是市場對其基本面預期發生重大轉變的結果。
這個過程就是“估值重構”——市場正在依據更現實的、甚至更保守的前景,重新給特斯拉的股票定價。
18%的跌幅以及持續的下跌壓力,正是這種信心動搖和估值基礎變化的直接體現。
未來的股價走勢,將高度依賴于特斯拉能否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向市場證明其增長潛力、盈利韌性和科技承諾依然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