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來事件,誰在逼著企業家沉默?
五一假期,你過得開心嗎? ?
有一個人不太舒服:胖東來的創始人于東來。因為他和柴懟懟之間的糾紛,五一爆發了。
這事早在4月5號就開始了。那天,柴懟懟發視頻說胖東來賣玉石是靠“暴利”賺錢,還放出話來有證據。
面對質疑,胖東來沒藏著掖著,接連做出回應:公開銷售數據、定價標準,甚至把產品送去第三方檢測,還承諾如果有質量問題可以退貨。 ?
即便如此,對方還是沒放過他。到了5月2日到3日,局勢徹底升級。
于東來連發多條動態,不止威脅政府,還說,如果不通過法律手段追究對方責任,自己將退出胖東來,甚至關停胖東來。
這場風波持續半個月,直到最近抖音平臺才介入處理。
而此時,于東來也刪除了此前發布的所有動態,并把自己的賬號設置為私密狀態。這場輿論才低調收場。
1
我身邊有些朋友看到后郁悶,說:一個網紅,至于這么較真嗎?于東來這大企業家臉都不要了,跟對方撕破臉,是不是太不理智、太偏執了?
我反而覺得,我們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你有沒有聽到于東來那聲吶喊?這讓我想起電影《哪吒》里的一句臺詞: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就要你死。
這句話雖然有點狠,但在現實中,它變成了一種控訴。
控訴什么呢?
于東來不是在跟柴懟懟一個人過不去,他在對整個網絡環境發聲: 誰都可以隨便說話、隨便抹黑別人卻不用負責的時代,老實做事的人到底還能不能活下去?
造謠動動嘴,一條短視頻就能掀起軒然大波;而企業呢?要自證清白,得打官司,一拖半年起步,要公開數據、還得冒著泄露商業機密的風險,要應對輿論,還得花錢請團隊做公關.....
這不是越想證明自己沒問題,反而越被動嗎?
其實,這件事,早在行業內不是個例了。2024年7月,網傳金龍魚某批次食用油,使用油罐車運輸的視頻。
結果,他們又是調研、又是公開數據,甚至還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驗證,可即便如此,還是被一些人質疑在 “洗白”。
2024 年,一顧客稱收到三只松鼠的死蝸牛并發布視頻,后經三只松鼠調查,該顧客曾多次購買商品后,申請僅退款不退貨,理由多為商品內有異物、收到死寵物等,且存在將已死蝸牛放置到三只松鼠零食袋子里進行拍攝等惡意行為。
后來,三只松鼠遂發布聲明,澄清事實,并表示已向警方報案;但現在仍有人懷疑,三只松鼠到底干不干凈。
這類事件數不勝數,已經形成產業鏈。那些靠潑臟水、蹭流量的人,反而成了贏家;而真正踏踏實實做生意的企業,卻總被盯著挑毛病。
這次于東來撂下狠話,在用自己的方式,逼大家去思考一個問題: 行業的規則,是不是亂套了?
我認為,這件事不只是企業和網紅之間的沖突,也戳中了每個人的痛點;想想看,我們被誤解時,不也常要拿出聊天記錄、截圖、甚至是各種證據,才能證明自己沒撒謊嗎? ?
現在社會,對“好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要是賺了錢,就會被說是“暴利”;不賺錢,又會被說是“作秀”。?
?這不是逼著企業去玩流量游戲,要么得把自己洗得干干凈凈、毫無隱私地接受審視嗎?
所以,于東來的“瘋”,是理想主義者的憤怒。他試圖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告訴大家,當惡意可以隨意橫行,當真相變得無關緊要,這個世界的商業文明,就已經開始崩塌了。
2
看看現在這網紅經濟,早不是“流量為王”那么簡單了,已經滑向了“暴力、觀點即生產力”的深淵。
誰在縱容惡?我不敢下結論。
拿柴懟懟來說,那條質疑胖東來的視頻一發出去,互動量直接翻了10倍,比平時賣貨賺的8萬還多,這說明現在“情緒價值”比商品價值更容易變現。
罵得越狠,漲粉越快,帶貨越多,這才是現實。
再看東北某姐,她團隊干的事兒,簡直離譜;一邊虛假宣傳賣紅薯粉,一邊威脅打假博主,平臺不僅不攔著,反而把她的內容推給那些容易激動的人。
結果就是:吵得越兇,算法越愛推,流量越大。
這不是惡性循環是什么?我都快看不懂這個世界了。 短視頻平臺早不是拼內容質量的地方,它拼的是:誰能挑動情緒。
有調查顯示,73%的網民都覺得負面信息傳播得更快。
因為平臺算法看重的不是事實,而是情緒標簽。比如:某姓司的財經博主偷稅那事,他硬生生搞出個“愛國VS資本”的對立話題,一條視頻互動量就破百萬。
這就是典型的“爭議=流量=變現”。
不僅如此,這背后資本也在推波助瀾,有MCN機構內部文件顯示,爭議人設的轉化率遠高于常規內容。有些資本方甚至主動策劃沖突事件,就是為了收割流量紅利。
另外,社交媒體的“信息繭房”也讓負面更容易傳播。
騰訊新聞2024年6月24日有個報道,名叫《5名“網紅”涉嫌詐騙被抓,警方公開征集犯罪線索》,當中有個案例說:
有個扛水泥的工人,為了給網紅打賞,花了3.7萬,那得扛3700噸水泥才能賺回來。這不是悲劇是什么?
說到底,每個人都是“暴力牟利”的幫兇,也是受害者。
普通人點贊、轉發爭議內容,看似伸張正義,其實在用道德審判換取情緒宣泄,就像在單位里,通過八卦別人隱私來獲得認同感一樣。
而當消費者發現東北某姐的紅薯粉貨不對板時,維權成本高得嚇人:要取證、要投訴、要跑流程……
相比之下,損失錢還沒請律師貴,很多人干脆放棄了,就像網購被騙了幾百塊,懶得追責一樣。
更荒誕的是,大家一邊痛罵網紅逃稅,一邊又給“日入30萬”的炫富直播瘋狂刷禮物;這不是嘴上說討厭特權,心里卻崇拜特權嗎?典型的“精神分裂式圍觀群眾”。
所以,我不敢把鍋全甩給短視頻平臺; 網紅經濟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資本、平臺、用戶三方合謀的結果。
資本那邊,早就把道德準則當成了避稅工具,專門扶持“黑紅人設”來收割短期利益。
平臺呢,算法優先推薦有爭議的內容,對詐騙行為還經常延遲封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至于用戶,你們自己看看評論區就知道了。
這場合謀,最終把商業文明拖進了“數據達爾文主義”的泥潭:好人沉默,惡人狂歡。當暴力觀點成了流量密碼,我們每個人都在推波助瀾,也都在承受代價。
3
當壞人被縱容,說話的人卻被打壓,越來越多企業家開始閉嘴,不是他們沒話說,而是說了也沒用,甚至越說越麻煩。
你有沒有想過:老板們突然都不說話了,是怕惹事,還是整個環境讓他們沒法開口?
來看看幾個例子:
王興關掉了微博,黃崢也不當CEO了。他們的沉默,被很多人理解為是在適應政策變化和公眾對資本的不滿。
而新一代企業家,董明珠、雷軍,不太一樣。他們敢發聲,敢硬剛。董明珠舉報別人偷技術,雷軍還起訴過造謠的自媒體。
結果呢?董明珠因為說話太直,格力股價一直不好;雷軍雖然贏了官司,但輿論反而說他在玩資本游戲。
看起來,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閉嘴,要么硬拼。但這背后,是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邊是“資本原罪”的帽子,不管做什么都容易被罵;另一邊,網上有些人專門靠制造爭議賺錢。這種環境,逼得企業家只能保持沉默。
再來看看網絡暴力的問題。
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有人專門寫企業的負面文章,還有人造假視頻敲詐企業。這些人能賺到錢,是因為平臺喜歡推送有爭議的內容。
那企業怎么辦?維權成本太高了。打官司要花時間、花錢,最后可能賠不了多少。有些人干脆認了,直接給點錢了事,比走法律程序還快。
大家痛恨資本的不公,有些人逃稅被抓,網友還嘲笑罰得太少,但另一方面,又愿意相信那些流量高的故事。
我不是要站哪邊,只是想說:
企業家的沉默,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說話,是他們發現,說了不僅沒用,反而更糟,這是系統出了問題。
當網絡暴力變成一門生意,當平臺規則偏向造謠者,當法律沒辦法有效保護正當權益時,沉默就成了最安全的選擇。
所以,資本、企業家、平臺都該反思:你們說商業環境被流量、輿論搞壞了,到底誰搞壞的呢?你們真應該學學胖東來,它像理想主義和流量暴力之間的一場終極對決。
4
都2025年了,到底什么是好的商業文明?站在企業、消費者、員工三者之間,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有沒有一種模式,能讓大家都接受、甚至都愿意參與?我認為,都說胖東來被神話了,但確實值得停下來審視一下。
他們推行半天工作制,員工一年有40天年假,平均工資接近一萬元,福利也很好。這種做法,在傳統零售行業看起來簡直“反效率”。但奇怪的是,他們的人效卻很高。
每個人每年能創造82.6萬的價值,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多;這其實回答了一個問題:高福利和高效率,并不是對立的。
當我們不再一味追求情緒變現,而是轉向價值創造,用長期積累的信任去做生意時,你會發現:這樣的模式,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因為,不只是員工想要好待遇,消費者也愿意為誠信買單,企業也能從中獲得穩定的發展。
再來看他們的經營哲學:
把95%的利潤分給員工,還規定商品毛利不能超過30%。為了幫助同行,比如永輝、步步高,他們甚至自己掏了8,300萬,主動損失了19億的銷售額去支持對方。
有人質疑這是在“偽善營銷”,是在炒作。但我忍不住想問:是我們對好人太苛刻了,還是我們根本不希望企業做好事?
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
一方面,大家點贊胖東來的“無理由退換貨”“公開進貨價”;另一方面,又吐槽它的東西有點貴,不如別家便宜。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態:既渴望真誠,又沉迷審丑。就像職場里,一邊推崇努力奮斗的人,一邊又羨慕那些“摸魚”的高手。
說到底, 人性是矛盾的。
我們討厭別人投機取巧,可自己總想著走捷徑。胖東來這樣的“烏托邦”到底能不能推行下去?我認為,關鍵要看三件事:
一,要有制度保護,防止好企業名譽被惡意攻擊;
二,要有技術支持,最起碼,短視頻平臺,你得讓企業、個人擺脫“自證清白”陷阱;
三,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覺醒。
我們要學會用“理性點擊”來投票,拒絕為低俗、審丑的內容輸血,就像于東來說的: 善良不該成為被欺負的理由。
也許,當企業從“流量達爾文主義”走向“人本資本主義”,我們才能真正迎來一種新的商業文明。
看看被胖東來改造過的企業:永輝、江西嘉百樂、湖南步步高、中百集團,它們已經嶄露頭角。這說明,改變是可行的;商業世界,我們該醒醒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王智遠 ,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