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納斯達克”的契機來了
2025年以來,全球大事頻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然出現。
先是年初Deepseek的出現,引爆了對中國有機會參與全球AI革命的信心以及對中國科技股的投資熱情;
2月,隨著特朗普的上臺尤其是對全球征收對等關稅政策的推出,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甚至對未來全球經濟滯脹的擔憂;
可以預期的是,美國在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之后,未來可能還會發起科技戰、金融戰,甚至不排除在部分地區挑動熱戰的可能性。
國內也面臨著通縮內卷與消費不振的壓力,加上特朗普貿易戰引發的出口下行,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與國際環境的動蕩挑戰巨大。
如何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找到一條中國經濟突圍與發展之路,值得深思。
作者結合多年中港兩地金融證券從業經歷與經驗,以及對當下科技發展與國際經濟金融格局的思考,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當下可以考慮適時在港交所推出人民幣標價的科技公司專板,在香港建設東方版的“納斯達克市場”。
一方面為中國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AI革命) 提供全球資本動力與創新融資機制;
另一方面也為全球資本參與投資人民幣權益資產尤其是優質科技創新類資產提供機會,為人民幣國際化甚至讓人民幣成為除美元以外全球重要儲備貨幣提供助力。
最終為中美兩個大國在貿易戰、科技戰以及金融戰等各種可能的競爭博弈中贏得主動,帶領中國從當前迷局中走出一條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與和平發展的道路,真正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
歷史上每次工業革命都與經濟高速發展、全球擴張與大國崛起息息相關:
第一次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助推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以電力為代表的工業革命與第三次以電腦與互聯網為代表的工業革命都讓美國發展并且一直占據在全球第一強國的地位多年,至今難以撼動。
AI普遍被認為是全球經濟發展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且算力的進步已到達奇點,會在未來幾年指數級地提升人工智能的效率,由此促進經濟的大幅增長。
2022年在美國以ChatGPT出現為代表的AI,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與科技公司市值的提升,但美國試圖壟斷AI技術與高端設備,尤其是一直采取禁止與限制的手段將中國排除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外。
始料未及的是,2025年初Deepseek的出現,以開源模式與極低的推理成本打破了這一封鎖與壟斷,將中國帶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門口。
一個國家如果具備資本、技術與市場中任何一項優勢,另一國家想要將它封鎖的可能性都不大,何況中國同時具備了市場、技術與資本三方面的優勢,美國試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采取封鎖的方式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中國本身就是全球單一最大規模市場且未來還有很大增長潛力;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收入積累加上老年化與中國高儲蓄率的特點,中國本身的資本積累已經足夠;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源與教育普及的優勢、企業家精神與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加之中國一體化的供應鏈優勢與能源優勢,無疑都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與堅實的支撐,因此Deepseek的出現就不足為奇。
如果說美國人擅長于從0到1的原創創新的話,那中國人可能更擅長于從1到100的創新,中國人這種應用創新或工程創新會在未來AI應用創新中顯示出巨大優勢,在許多領域比如醫藥研發、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方向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帶領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取得成果,為發展成為全球真正強國打下基礎。
二
善用香港資本市場,“四兩撥千斤”,在香港建設人民幣標價的科技公司專板,是將國內與國際資本、市場、人才與技術有機結合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國借此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并有機會發展成為全球強國的、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在國內釋放更多改革與創新紅利,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創新機制、融資幫助與出海支持。Deepseek橫空出世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創新與創業的熱情,大量創新創業類企業除了需要融資外,更需要全球資本、市場與技術的對接支持;與此同時,國內資本也可以通過投資人民幣標價的科技專板,在排除匯率風險的前提下獲取科技資產的投資收益。
另一方面,在特朗普推動關稅貿易戰引發美股動蕩和美債信用危機的背景下,資本外流出美國在全球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應該是一種必然選擇。此前在香港人民幣的債券市場發展尚可,是全球資產投資人民幣資產的一種選擇;但是人民幣的股權權益市場尤其是人民幣優質權益資產一直發展滯后,此時如果在香港推出人民幣標價的科技專板,無疑會為這些可能從美國外流的資本提供一種投資人民幣權益資產的選擇,為在國際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逐步開放提供良好的條件。
最后,在美國通過關稅大棒正在奉行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的時候,中國通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向全球展示自由與自信、開放與包容的精神,可以在大國博弈與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加主動的地位,將全球眼光、資本、人才和技術都吸引到香港,助力中國經濟轉型、科技發展與全球化,幫助中國真正躋身全球強國。
三
香港具備了發展成為東方版“納斯達克”市場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香港具備了全球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海洋法法律基礎。過往的全球金融中心如倫敦與紐約,都是在海洋法法律體系下發育出來的,全球投資者也普遍認可與遵循這一法律體系。
香港歷史上作為英國殖民地,海洋法法律體系本來就是基礎,1997年回歸后,“一國兩制”的實施也確保了這點得以保留與延續,這對于吸引全球投資者認同并發展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至關重要;
2. 香港資本市場一直信奉自由市場理念。香港證券市場一直遵循“以自由信息披露為本,以投資者自負盈虧為本”:在證券發行市場采取的是注冊制,無論是在首次發行市場還是在再融資市場,這無疑可以為科技公司自由融資提供很好的便利條件,避免在企業急需融資時受到行政或窗口指導的限制。
在創始人或管理層的股權退出上,也相對比較自由,沒有太多的退出限制,這也可以為創業創新者提供最大的激勵 (股權激勵是最大的激勵,但是如果股權激勵不能按照市場化規則自由流動,則激勵作用會大打折扣) 。
另外在股權設計和公司治理上,香港采取的是包容性制度安排,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這也可為創業創新者在企業融資發展過程中解除對于因融資過多而擔憂失去控制權的問題。
3. 香港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真正有可能成為支持科技創新和創業所需要的長期資本與耐心資本。指望散戶投資者變成長期與耐心資本去培育科技創新企業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是很殘酷的。
一方面散戶投資者的資本不僅數量有限,而且相對短期,另一方面由于散戶投資者在專業知識和信息來源上的相對匱乏,他們可能因為理解不了許多新的專業知識與商業模式,這樣導致他們在與創新創業者的交流與博弈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更容易變成創新創業者收割的對象。
而香港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在互聯互通之前,港股甚至是全球機構投資者占比最高的市場,機構投資者占比超過70%。而且港股市場的投資者來源地非常多元,有歐美、日本、中東等地資本,互聯互通以后,南下投資者也多為崇尚價值投資的機構投資者。
在港股這樣一個買方與賣方力量相對均衡的市場,才有可能通過有效的博弈形成相對市場化的風險定價,從而對科技創新形成相對強的市場約束,排除和避免假創新、偽創新,為真創新提供資本,從而通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
4. 香港的上市科技公司已初具規模,具備了形成科技專板的市場基礎。
一是恒生科技公司占恒生指數的市值占比已超過30%。
二是國內大型科技公司均已在香港上市,而且部分公司已有人民幣柜臺股票。國內耳熟能詳的諸如騰訊、美團、小米等公司均已上市,甚至市場已有人總結出對標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七姊妹的在港股上市的“國內科技十巨子”。大型科技公司是市場的中流砥柱和指數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納指最近幾年的上漲主要得益于七姊妹的上漲也說明了大型科技公司對市場和指數的重要性。
三是許多新興科技創新的公司也已在香港上市或未來即將登陸港股。前幾年港股通過18-A已經上市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創新類公司,最近已經推出的18-C又吸引了大批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其中深圳的六小龍公司已在香港上市且表現不俗,類似Deepseek的杭州四小龍也傳言即將登陸港股,這無疑會為港股科技公司注入眾多新鮮血液。
2025年5月6日,香港交易所與香港證監會聯合推出“科企專線”,這一舉措無疑會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并促進更多中國優質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場集聚。
目前,科技公司在香港各個板塊都有分開上市,且有些還同時又有港幣與人民幣標價,標的過于分散,沒有板塊集聚效應,不利于投資者選擇與投資,尤其是不利于指數化投資與其他被動投資,也不利于對外整體展示中國科技創新指數的收益。
此時,如果能在推出“科企專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推出一個以人民幣標價的科技公司專板,以后新上市的所有中國科技公司都在此板上市且均以人民幣標價,這一舉措將會向國內外宣示并展示中國科技創新的信心與決心,同時也會激發國內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科技創新公司的熱情,為中國擺脫美國科技封鎖、完成經濟轉型升級、對外展示開放與自信等各方面提供幫助,最終推動中國抓住AI革命的歷史機遇,完成從工業大國向全球強國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