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構想初探到召喚主辦方:掌上大學以“承辦者” 叩響賽事大門,校園賦能新路徑待驗證
7月24日,掌上大學官微以一句“領導要我造火箭???”的詰問,首次拋出辦賽構想。8月初,其迅速轉向理性分析,發布“那些超牛的大學生賽事”專業盤點。8月下旬,劇情再度推進——平臺以“求指教”姿態主動召喚賽事主辦方,表態愿以 承辦者或深度參與者身份介入賽事運作 。連續三周遞進式發聲,顯露的不只是試探決心,更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戰略曲線:從理念發問到路徑探索,再到躬身入局。
當這家服務全國2800所高校的校園生態運營者,不再滿足于連接資源而是試圖 親手塑造資源 ,一個關鍵命題浮出水面:企業以承辦者角色叩響校園賽事大門,能否為當代大學生開辟一條賦能新路徑?
一、破門之鑰:企業辦賽的差異化優勢
與傳統教育部門主導的賽事相比,掌上大學若以承辦者身份切入,其核心價值在于 產教融合的基因優勢 :
真實場景反哺: 作為日均觸達百萬級學生的平臺,其“掌上商城”“校園集市”等業務天然構成 營銷 與電商的實戰沙盤 。賽事可無縫接入真實業務場景,如讓學生團隊為合作品牌制定校園增長方案,優勝策略直接獲得孵化落地機會。
就業通道前置: 入選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的資質,使其能打通“賽場-職場”閉環。參考溫州大學“掌上大學杯”十佳歌手賽模式——優秀選手直通名企實習,未來賽事可升級為 人才直通車 ,企業評委現場鎖定潛力股。
執行網絡下沉: 8萬名校園代理構成的終端網絡,可化解全國性賽事“最后一公里”難題。這些分布在高校寢室的“神經末梢”,既能精準觸達參賽群體,又能承擔場地協調、物料分發等執行重任,大幅降低跨校協作成本。
二、路徑創新:承辦者角色的三重賦能試驗
掌上大學選擇的“承辦者”定位,本質是探索一種 輕量啟動、深度協同 的新模式。其可能開辟的賽事賦能路徑有幾種:
路徑1:賽事成為實訓基地的“動態教材” 在已建成的湖北 經濟 學院“數智實訓基地”中,學生需操作企業真實項目。若將賽事任務(如AI工具開發、直播帶貨實戰)納入實訓課程,則賽場即課堂、評分即考核。掌上大學可借此輸出 標準化賽事-實訓融合方案 ,向合作高校復制推廣。
路徑2:企業資源池激活賽事價值鏈 賽事贊助不僅是資金支持,更可設計為 資源包植入 :品牌提供產品作為電商賽選品,派出導師評審營銷方案,實習崗位成為賽事獎品……掌上大學作為資源整合方,使賽事跳出競技范疇,進化為 校企聯動的微型生態 。
路徑3:代理體系升級人才孵化器 校園代理可從地推執行者轉型為“賽事運營官”。通過組織校內選拔、帶隊參賽等任務,其領導力、項目管理能力得到錘煉。表現優異者進入掌上大學“青年人才庫”,獲得名企內推資格——這使賽事成為 代理職業進階的跳板 。
三、關鍵挑戰:新路徑的“通行證”何在?
企業以承辦者身份辦賽,需跨越多重門坎:
公信力構建 : 商業 機構需聯合高校、教育部門背書。教育部就業育人項目或成關鍵合作框架,引入高校教師聯合評審提升學術權重。
賽教融合深度 :賽事設計需對標高校學分體系、專業培養方案,讓學生參賽成果可轉化為學術評價依據。
可持續性驗證 :初期需平衡投入產出,通過企業贊助、高校聯合承辦分攤成本,逐步孵化賽事IP。
門后的風景
掌上大學創始人張良玉在溫州大學建立首個校園工作室時曾言:“讓學生的每一次實踐都被市場看見”。如今,以承辦者身份叩擊賽事大門,恰是這一理念的延展—— 將賽場轉化為產教融合的試驗場,讓勝負之外更有成長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