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能治好企業的「AI焦慮癥」嗎?
近兩年,在大模型熱潮下,不少企業家患上了“AI焦慮癥”。
尤其今年年初DeepSeek出現后,不少企業都在廣泛搜羅各類AI辦公工具,讓員工研究、試用、填寫“使用體驗反饋表”。
收集了一段時間后,這些企業管理者們發現:很多AI工具看似炫酷,但實際上并不好用,不能真正解決一些高頻的辦公痛點,導致最后往往用不起來。
這是一個大問題。
畢竟,AI技術再怎么高大上,對員工和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工具有沒有用,好不好用。
為什么加了AI后,工具也不一定好用?
這是因為,在這場技術喧囂中,一些關乎辦公本質的核心能力正在被悄然忽視——協作連接力、流程一體化、工具易用性,似乎成了“過時的基礎款”,談論者日漸稀少。 ?
殊不知,這些根植于辦公軟件基因中的核心特質,非但沒在AI時代褪色,反而在與AI深度融合后,一起迎來了價值放大的新契機。
協同辦公都在“all in AI”,但卻忽視了“連接力”
在不少協同辦公平臺里,連接力,不像單個AI功能那樣直觀亮眼,反而容易被淹沒在一個個獨立的模塊升級中,成為邊緣化的“隱形者”。
但實際上, 廣泛、深度的連接力,是大模型AI時代里辦公提效不可或缺的“地基”。
究其原因在于,AI大模型的價值釋放高度依賴數據的流動與整合——沒有足夠豐富的數據“養料”,再先進的AI模型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連接力,正是讓數據高效匯聚、順暢流轉的關鍵。
當企業的辦公平臺不僅能連接內部各部門,讓數據實時互通,還能跨越企業邊界,讓客戶需求、供應商資源、合作伙伴信息無縫對接時,AI才能獲得更完整的“數據圖景”。
比如,若銷售側的客戶反饋無法實時傳遞給產品研發,AI再智能也難精準優化迭代;若供應鏈的庫存數據與生產計劃割裂,AI的產能預測便會淪為空談。 ?
不僅如此, 在協同辦公平臺中,真正能支撐AI最大化提效的連接力,還必須具備“廣度”與“深度”雙重特質:
它需要依托數億級的用戶生態,讓企業內部員工、外部客戶、產業鏈的上下游都能自然融入同一協作網絡;
還需要通過一體化辦公架構,消除公司內部一個個“辦公孤島”,讓溝通、協同等業務流程形成閉環;
更需要打通B、C兩端的壁壘,讓客戶需求更快、更好地反哺生產決策,讓企業服務能便捷、精準地觸達用戶。
唯有這樣的連接力,才能將分散的生產力要素擰成一股繩,讓AI在完整的業務鏈條中發揮作用,實現“AI提效”從單點突破到全局升級。
而放眼業內,在“連接力”上最有經驗的莫過于企業微信。
為什么這么說?
企微是從微信中生長出來的,天然擁有微信龐大的“觸角”與“生態”。
在多年成長后,目前企微已服務超過?1400?萬真實的企業與組織,每天通過其連接并服務的微信用戶已經突破了?7.5?億,這樣的規模無疑讓企微成了名副其實的“連接樞紐”。
而與微信互通這一特性,在AI大模型時代,又被進一步放大。
一位零售企業銷售負責人劉茂曾在此前調研中對雷峰網表示,在參與企微面向客戶發起的聯合共創過程中,“智能服務總結”這一AI創新功能,讓他對協同辦公平臺的“連接力”有了新的體會。
“我們做零售的,客戶溝通就是生命線。”劉茂告訴雷峰網,以前,銷售們每天都會在企業微信上和客戶高頻溝通,客戶需求千差萬別:有的只是簡單咨詢一下,有的已經在考慮下單,還有的客戶會提一些個性化要求。要是沒及時把這些信息記下來,在后續服務時,銷售們可能會很難一下子想起來客戶之前說過什么,也就很難做出真正貼心、針對性的服務。?
企業微信團隊了解到這個痛點后,找了過來,和企業一起打磨推出了“智能服務總結”功能。現在有了它,銷售和客戶聊天時,在對話框旁就能直接看到AI自動整理的客戶動態——比如客戶預算大概多少、適合推薦哪類產品、當前有什么顧慮、下一步該怎么推進,這些關鍵信息都能自動匯總好。?
談及管理層面的變化,他更是感慨:“作為管理者,我現在能隨時查看所有銷售的客戶跟進記錄,哪些是高價值客戶、團隊整體進度如何,一眼就能看清,再也不用層層追問了,心里踏實多了。”
“更貼心的是,我們公司最看重的服務標準,比如‘客戶滿意度優先’、‘核心產品推薦重點’等,都能直接配置到總結內容里。員工在聊天工具欄里就能看到公司的服務導向,不用反復強調,執行起來自然更有章法。這才是技術真正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樣子。”他補充道。
不僅如此, 協同辦公平臺的“一體化”特性,在AI的加持下,也得以更加“絲滑”。
員工王曉對這一點深有體會。過去,每次寫郵件前,他會在聊天、文檔、會議、日程……一大堆地方到處找信息,一點點復制粘貼匯總起來寫成郵件,而且發郵件時如果涉及到一系列外部供應商,還要到處打聽對方的郵箱地址,費時費力還低效。
但自從他嘗試用了企微的智能郵箱后,發現在AI加持下,郵箱不僅能自動整合散落在各處的信息,還能智能化生成貼合業務的郵件內容。
并且,郵箱打通了企微通訊錄,只要有對方的企業微信,就可以直接通過企微名片或組織架構給對方發郵件,真正做到了絲滑辦公。
都在強調“一體化”,但忽視了流程改動最小化
對使用協同辦公平臺的企業們來說,AI雖然進一步打通了各個功能模塊,讓辦公“一體化”程度更高了,但僅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與“一體化”同等重要的,是辦公工具的“易用性”。
AI大模型時代的一個靈魂之問是:在原有工具中引入AI功能,就一定能帶來提效嗎?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還要做到AI工具的易用性。只有讓AI可以“拿起即用”,最大程度減少員工的學習成本、適應成本,才能真正給打工人減負,提高人的生產力。
那么,在辦公產品上,如何才能做到AI的拿起即用?在企業微信AI及海外產品負責人?Bobby?看來,最關鍵的是要做到:抓住高頻剛性需求,做到流程改動最小化,實現各功能的深度串聯。
該怎么理解?
首先,哪些是打工人辦公時高頻、剛性的痛點場景?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至少會包括信息搜索、總結匯報、瑣事問答這三大場景。??
不少打工人對以下這些場景并不陌生:
員工小張想起上周有人拉群提了個新品反饋,這周有空了想回頭看下,卻完全記不清到底是誰、在哪個群和他講的,具體是什么反饋。??
項目主管老王想知道某個重要項目的整體進展怎么樣了,有沒有遇到問題,這時候下屬要花不少時間去層層收集信息,整理匯報材料。老王等好不容易等到回復,可追問一些細節時,又很難馬上得到回答。
更多的人還被“怎么報銷發票、怎么報修電腦、新產品的某個參數是多少、巡店的要求是什么”等等瑣事煩擾。公司是準備了很多答疑文檔,但員工平時很忙,沒時間主動去學,一旦真的碰到問題,免不了要到處找人問。
這些讓打工人陷入急難卡點、重復勞動,且干擾工作專注度的“時間黑洞”,不僅讓大家消耗了大量時間在非核心工作上,而且日常的工作體驗也不好。
這恰恰是最需要AI發力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么企微近期發布的?5.0?版本,會優先推出 智能搜索 、 智能總結 和 智能機器人 這三大?AI?創新功能。
像前面提到的三個場景中,“智能搜索”能自動幫小張從他的企微聊天、會議、文檔、表格、郵件里把相關的內容都找出來,并按照理解直接給出答案。
“智能總結”會自動整合群聊、文檔、會議記錄,生成項目進展報告,跳過中間環節,給老王和下屬節省時間。
而更多的打工人,有了“智能機器人”24小時的隨時待命,有任何瑣事都可以隨時去問“AI同事”,便利了自己和他人。
其次,為什么要做到工作流程改動最小化?
對打工人來說,每當面對一個新工具,最令人頭大的無疑是要在“怎么學會使用它”上花費諸多時間。
在傳統IT時代,一家企業引入新的軟件工具時,往往要對員工進行大量的前期培訓,甚至還要改變企業原本的業務流程和操作習慣,不僅增加了員工的工作負擔,還讓企業付出大量所謂的改革成本,由此導致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
每一次軟件工具的迭代,都要引發企業大換血、大出血嗎?
至少在協同辦公領域來說并不是。
眼下,企微、釘釘、飛書等協同辦公平臺經過數年迭代,不少工作流程已經走通、走順,而AI技術的引入,要做的是自然融入現有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使用成本。
“如果還要讓企業和用戶重新學習如何操作AI,那會是效率的降低。?”Bobby坦言,企微AI功能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不能讓員工被迫改變長期形成的工作習慣,也不能隨意打亂固有的業務流程,不讓員工和企業“交學費”。
“就像企微的智能總結和智能搜索功能,大家在日常交流時不用做任何改變。當大家需要收集和總結信息時,這個功能能直接給出結果。”Bobby補充道。
最后,要做好AI與其他功能的深度串聯。
事實上,在AI時代,協同辦公的“一體化”與“易用性”本就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
引入AI,不能是功能的生硬拼接,而應是流程上的自然銜接和深度融合。員工在使用過程中沒有斷層、沒有卡點,能夠對AI拿起即用,這種“順暢無感”才是辦公一體化的核心要義。
這一理念放在協同辦公產品的AI創新中也不例外。
試想,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搜到一個文檔或群聊后,點擊一下就可以直接打開這個文檔或跳到群聊里面做進一步溝通。再比如,我們在群里聊了一些內容,讓智能郵件自動總結好,并一鍵發送給需要的人。這些串聯體驗就非常順滑。
AI×連接力×易用性,打開的是社會化的生產力
對企業來說,光有自身生產力的提效還遠遠不夠。因為企業從來都不是封閉的孤島。
企業每天都在與消費者、上下游伙伴、海內外用戶產生海量連接。不少企業家都曾向雷峰網表達過:“對一家企業來說,內部的提效,通常只是局部最優解,而圍繞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提效,才是全局最優解。”
如何理解這種“全局最優解”?
先來看個例子。
以前,某國內頂級定制家具品牌的銷售們日常是白天拜訪客戶,采集客戶對家具的尺寸、風格、顏色、形狀等的需求,回到公司后制成Excel表格,并聯系工廠第二天下單。但期間如果客戶改變想法,銷售就需要重新下單,并讓客戶等待自己給工廠重新下單后才能調整。 ?
現在,該定制家具品牌不僅在企微與微信的互通群里,實現了“一客一群”,每個客戶群里都有設計師、客服及所有相關人員,做到一客一服。而且,每當客戶有變化,企微智能表格能實時同步信息:前端需求數據一旦變化,后端生產立馬就能知曉,實現了生產數據的實時打通。
比如客戶說“這個抽屜我不要了,改成一個柜子”,原來訂單的后端生產鏈條和供應商會及時停止原有流程,新的供應商、鏈條系統及生產系統都會隨之調整。 ?
不僅如此,基于數萬個客戶服務群,企微智能表格還能分析、匯總月度、季度和年度等數據,為后續的生產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相當于提供了一個柔性供應鏈,實現了生產的快、準、穩。這正是企微想給企業提供的全局最優解。”企業微信用戶增長負責人?Cicy?補充道。
全局最優解,帶來的是社會化的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放大。
比亞迪的發展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
雷峰網了解到,比亞迪從員工規模10萬人時就開始使用企業微信。以前,借助具備廣泛連接力的企微,比亞迪將工廠研發、外部服務商、供應商、B2C的服務供應與銷售全環節等整合到了一條鏈路上,早早邁入了生產力的社會化協作時代。 ?
到了?AI?大模型時代,比亞迪又通過企微智能表格等,讓原有貫通內外的生產鏈路更加無縫串聯,做到了數據實時流轉、需求即時響應,社會化協作效應被進一步放大。
目前,比亞迪全球員工已達100萬人,其新能源汽車出貨量已超過特斯拉,登頂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這背后,社會化協同帶來的生產力放大不可忽視。
事實上,幫助企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生產力的躍升,一直都是協同辦公平臺們汲汲以求的目標。但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并不容易,因為它對平臺的要求“太多”。
它不僅要求平臺擁有足夠廣泛、豐富的“連接力”,還要能做到易用與智能。同時,協同辦公平臺們還要能堅持“產品思維”,沉下心來將這些要素深度融合、精細打磨,由此才能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力的系統化升級。
可以說,新一輪的辦公革命才剛剛開始。
企業生產線的“世紀進化”
如果從現代企業的雛形算起,“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出現已有四個多世紀。
這么長的時間里,企業生產線的進化從未停歇:從早期依賴人工銜接的線性流程,到數字化時代追求信息流轉效率,再到如今邁向AI智能化的動態協同。
而那些集齊了“連接力、AI、易用性”的協同辦公平臺,恰恰契合了這種進化需求——連接力打破內外壁壘讓全鏈路貫通,AI激活每個環節的智能效能,易用性讓技術價值自然落地。
這不僅幫助企業打造出了一條完整的、充滿源源不斷生命力的“生產線”,還讓企業的“生產線”成為了一個能自我迭代、持續造血的有機體。
這讓企業既能在當下高效運轉,又能孕育出長遠發展的動能,在技術革命和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持續精進。 雷峰網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