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梁信軍:互聯網估值太高,資產定價終究會回歸三個常識
鈦媒體注:日前,在鈦媒體記者受邀出席的復星昆仲新年酒會上,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談到了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及其對國內消費市場的影響、對創業融資的影響;未來的互聯網投資走勢,以及未來經濟與互聯網的關系等等諸多涉及實體經濟轉型的問題,頗為實際和翔實,值得大家思考。鈦媒體總結了幾個要點如下:
1、利率降低對各位有非常大的影響:第一,利率降低通常意味著短暫的牛市,股市會非常好,資本市場非常好。在牛市當中一個經營者應該做什么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降低自己的債務,抓緊做直接融資,把自己的資產做實。
2、商業回歸市場的三個常識:
要考慮市場的話,第一,在中國市場由于儲蓄下降導致消費能力上升,特別是中國的中產階級關聯的行業。第二,如果真的要做消費,那么除了中國,要認真的看未來三四年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關聯的行業。細看這兩個地區消費的市場主要還是跟中產階級關聯,總體來說是對健康的需求,對快樂和時尚的需求,相信空間是非常大的。
第三個常識是關于互聯網對整個全球經濟、對消費的改變。對復星來說,我們現在看一個公司基本就是兩個標準:要么這個公司可以靜悄悄地待在行業里三年,跟互聯網徹頭徹尾無關的,這種行業和公司可以活下來;要么跟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行業公司,他們可以很好的生存。
?3、關于互聯網金融的七個常識:
第一,做互聯網金融要看黏住了多少用戶,這些用戶每天交易量有多少。第二,把互聯網金融做大,就是要把產品簡單化、標準化。
第三,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一你要識別出什么是風險,二要把這個風險定價標準化,讓客戶拿到的東西非常簡潔。
第四個常識是全世界的去杠桿化。剛才我們提到現在在加杠桿,QE、降息。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前期加過的杠桿這兩年要去掉?,F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在去產能杠桿,我們的生產產能太大了。會產生什么結果呢?有杠桿存在的領域的資產是面臨貶值的,債務不一定貶,資產肯定會貶值。當然從創新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因為要去掉的那些產能和資產會很便宜,庫存愿意以很低的交易價格來交易。因此去杠桿去庫存服務的行業會非常好。
第五個常識是從去杠桿衍生出來的金融的變化。這么多的去杠桿,無論是去房地產的、去產能的、還是將來去政府債務的杠桿都必然會傳導到金融系統。一兩個月后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報表就會公布了。我大膽猜一下,我猜他們14年的利潤跟13年是一樣的,但是我要說這很可能是假的。我甚至可以再大膽猜想他15、16年的利潤相比14年要大幅度的下降。為什么呢?瞞不住了。
所以銀行將來要遭受很大的損失,而保險可能不必。
第六個常識是全球化,扁平化,信息化、定價標準化。有一點風吹草動全球都傳遍了,俄羅斯出一點小問題,影響全球。整個產業波動周期,原來可能是要五六年,現在降到平均兩三年,波幅大幅度增加。要真的從做生意的角度出發,這些波動可以被利用。
此外,現在在互聯網上是非常難以定價的,你按什么標準呢?我覺得最終會回歸到三點,互聯網也不會例外。
第一點,互聯網的資產價格最終會回歸到資產的價值增長。百度、阿里、騰訊十年前可以不談PE,現在你還是得談。因為你是掙錢的,你的盈利增長率掉到8%的話,還能夠維持多少PE?最終他是跟著盈利走的,所以最終的價格增長率不會高于,或者是接近整個企業的盈利增長或價值增長。如果你有一個模式,不能長期帶來價值增長的話,我相信你這個市眾率維持不了幾年。
第二是關于價格跟市場的流動性及流動性配比有關。這跟各位生死攸關。如果市場流動性增加,即使這個玩家的利潤沒有增長,價格也會上升,這是常識。
關于定價的第三點,資產價格跟這個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是高度相關的。
以下是梁信軍演講全文,經鈦媒體記者杜秀紀錄、編輯和整理:
今天最熱的話題是央行的降息。大家都注意到了到中國一個幾千億左右的流通釋放降息,其實大家還不夠關注前幾天歐洲央行宣布QE。整個歐洲版的QE是1.6萬億歐元,大概18個月。美國的QE3是將近24個月了,寬松了1.6萬億美元。換句話說,這次歐洲的1.6萬億幾乎跟美國上一輪一樣。
美國上一輪QE發生了什么?資產價格快速的回歸,消費回歸,就業回歸,所以我覺得對于歐洲而言QE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上午央行的這個消息,其實讓我本人感到很憂慮。幾乎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開始加入到QE寬松,這樣的一種QE寬松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眼前馬上看到的就是國家債務上升。
為了還債,所有的國家都會傾向把債務證券化,因為債務拿實體的錢還不掉。那么怎么證券化呢?要降低利率,或者說由于證券化有了大量的債務供應,導致利率降低。
利率降低對各位有非常大的影響。第一,利率降低通常意味著短暫的牛市,股市會非常好,資本市場非常好。在牛市當中一個經營者應該做什么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降低自己的債務,抓緊做直接融資,把自己的資產做實。具體的講就是PB降低。現在在外融資跟投資者說的PB20倍、10倍或者5倍,通過這一輪牛市的話最好把PB降到1,這樣對你非常安全。
我想先描繪一下中國經濟的趨勢。剛才我提到了全球各國債務都高,所以降息概率就高,因為債務要發布。目前美國的國家債務占了GDP的96%,在日本大概占到190%,中國的話可能只有36%。但這36%是真的嗎?如果大家對國有企業的整個盤子有所了解的話,中國的國有資產總量大概是104萬億,其中有34萬億左右是凈資產,70萬億是貸款。如果看凈債務的話大概就是40萬億左右,政府是有償還義務的,或者是有擔保的。
如果國有企業破產,壞掉的是國有銀行的資金,最后是政府要承擔的。所以如果把中國政府實際擔負的20多萬億再加上賦有償還義務的40萬億國有凈債業務加在一起,其實中國的債務基本上跟GDP也能到達到100%左右。
因此中國有一個長期利率下降的趨勢。如果今天有很多人在解決利率太高的痛點,告訴大家這個過程是很短的,長期來看中國的利率是很低的,中國是不缺錢。這一點我覺得大家要特別明白。就像幾年前我們看鐵礦。地球不缺鐵,一挖都是,所以關鍵是挖出的成本。所以這個是我今天想講的第一個常識觀點。
第二個趨勢是全球提高匯率,會有幾個變化。第一個變化在傳統的透支消費的國家,比如美國,變為了凈儲蓄國家,歐洲也是凈儲蓄國家。傳統的儲蓄國家如日本現在是負儲蓄國家。中國家庭的儲蓄率也在快速的下降,但是現在我們還是儲蓄國家。
因此要考慮市場的話,第一,在中國市場由于儲蓄下降導致消費能力上升,特別是中國的中產階級關聯的行業。第二,在全球看的話,比如美國,因為儲蓄過去三四年上升得非常快,所以美國的消費能力增長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的要做消費,那么除了中國,要認真的看未來三四年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關聯的行業。細看這兩個地區消費的市場主要還是跟中產階級關聯,總體來說是對健康的需求,對快樂和時尚的需求。所以在這兩個行當里面去升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的話,我相信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這是我想講第二個常識。
第三個常識是關于互聯網對整個全球經濟、對消費的改變。對復星來說,我們現在看一個公司基本就是兩個標準:要么這個公司可以靜悄悄地待在行業里三年,跟互聯網徹頭徹尾無關的,這種行業和公司可以活下來;要么跟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行業公司,他們可以很好的生存。過去我們用模型預測,現在的模型你要加一個最大的風險,就是互聯網的影響。
過去我們投資第一個我喜歡看PB,PB我希望是實物,并且價位要低一點,所以實物資產在我眼里是資產。第二我們希望在這個行當里是獨家經營,可能有被政府授予的許可證,也可能他壟斷的。現在我們看互聯網,還增加一個維度,就是用戶資產,如果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有海量的用戶,并且這些用戶還經常進行信息的交換,這些資產是非常值錢的,每一個人都覺得是很性感的行業。
用這個角度來審視一下,有大量的傳統行業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庫。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但是他們的市值是很弱的。原來我的手機消費很高,一個月幾乎兩千塊錢話費,近兩年我的手機每個月消費不超過五百塊。為什么?因為包月后的數據對我來說足夠了。
但是我們要追問一下,移動真的不行嗎?仔細琢磨一下,第一個,移動的客戶是實名,第二個客戶的家庭情況他是知道的,第三個如果今天要消費,你能通過手機上的消費短信知道特定時間點的客單價。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傳統的行業像中國移動、還有傳統的家庭發生關連交易,都有海量的數據,但是他不知道怎么用,或者是這個數據沒有被估值。如果你知道怎么用,你就知道怎么發展了,所以這里面我覺得有非常多的價值和機會。
當然互聯網里面我比較重視的還是用戶的增長,以及用戶本身要重復交易。如果只是一次性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接著講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在座的很多人跟互聯網金融有關。
第一,做互聯網金融要看黏住了多少用戶,這些用戶每天交易量有多少。第二,把互聯網金融做大,就是要把產品簡單化、標準化。互聯網投資決策是幾分鐘要定的,所以沒有辦法像做PE投資,做兩個月的盡調后再決定要不要投,不可能的,就兩分鐘的感受,所以要非常簡單,很讓他能夠快速決斷。
因此對風險對信用的定價保障要到位,把客戶擔憂的這些不確定性風險簡單化。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第一你要識別出什么是風險,第二要把這個風險定價標準化,讓客戶拿到的東西非常簡潔。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一陣嘗試把8000萬的一個租賃項目的資本金在網上眾籌, 500塊一單,大概20幾分鐘8000多萬的項目就做完了。為什么能夠這么迅速的搞定呢?因為這個背后貼了ADS,貼保險授信擔保,保證你每年能拿到本金,每年能夠拿到這么多的利息,要拿不到的話我賠。保險公司很大,所以他完全相信你。互聯網金融關鍵是對產品的風險進行定價和管理,給用戶創造信用氛圍,所以我覺得大家可以琢磨一下這個事情。
第四個常識是全世界的去杠桿化。剛才我們提到現在在加杠桿,QE、降息。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前期加過的杠桿這兩年要去掉?,F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在去產能杠桿,我們的生產產能太大了。未來三五年后我們還將看到去房地產杠桿,我們太多的存量房子了。在未來七八年還會看到全世界去政府債務杠桿,因為政府的債務在拼命的增加。
會產生什么結果呢?有杠桿存在的領域的資產是面臨貶值的,債務不一定貶,資產肯定會貶值。所以如果你是新的項目,或者是高杠桿需要被去掉的生產能力,包括未來房地產領域的話,要非常小心,你應該很清楚你的資產會貶值,但是你的債務不一定貶值,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怎么轉型的話,你可能被洗牌。你的總資產100塊,將來值70塊;你的債務70塊,將來還是70塊,你就損失了。
當然從創新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因為要去掉的那些產能和資產會很便宜,庫存愿意以很低的交易價格來交易。因此去杠桿去庫存服務的行業會非常好。有一個例子,我們投資了一個叫“MySteel” 網綜合平臺升級項目,他們做的是鋼貿行業,現在一點都不性感。他利用銀行討厭鋼貿這個事實,他做成了一個很好的模式,關健詞是“規模大”。
這個企業第二年有可能做到3000億人民幣的收益,如果凈的息差能夠做到一到兩個點的話,就是30億到60億,非常大。他給客戶提供基于分布式倉儲條件下的物聯網監管的實物抵押——給鋼鐵廠提供評價,給貿易商提供貸款,最終降低了鋼鐵廠的這個周轉時間。原來鋼鐵賣鋼可能需要60天,現在13天就賣完了。在銀行拿不到的貸款,鋼貿商在他這能夠拿到而且是平價的,倉儲是免費的。對于最終的用戶來說,由于上游的融資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倉儲成本降低,導致了終端用戶每噸鋼可以便宜60塊錢。
因此我覺得為產品過剩的行業服務也是一個巨大的收益。如果考慮鋼鐵,比如說過剩2億噸,是6000億人民幣。但是對于房子來說,如果過剩了10億平方米,就是5萬億人民幣,這個是一個非常性感的生意,所以我覺得這些過剩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第五個常識是從去杠桿衍生出來的金融的變化。這么多的去杠桿,無論是去房地產的、去產能的、還是將來去政府債務的杠桿都必然會傳導到金融系統。一兩個月后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報表就會公布了。我大膽猜一下,我猜他們14年的利潤跟13年是一樣的,但是我要說這很可能是假的。我甚至可以再大膽猜想他15、16年的利潤相比14年要大幅度的下降。為什么呢?瞞不住了。
過去七八年以來建設那些產能的錢百分之六七十是銀行貸款。去產能除了股東跳樓之外,銀行沒損失是不可能的。問題是銀行的損失哪去了呢,怎么在報表里面看不到呢?我相信這個損失不會消失,遲早會出來。
同樣,如果要去看保險怎么樣,我還是問這個問題。四五年前建設這些產能的時候保險攙和了嗎?保險不能攙和。保險公司既不能投房地產,不能投實業,也不能投PE,什么都不能投,只能買股票,買債,存款。所以保險很萬幸沒有攙和加杠桿的過程,沒有去杠桿的痛苦。
去杠桿本身對中國金融系統的影響在短時間里已經非常明顯了。銀行將來要遭受很大的損失,而保險可能不必。今天中國跟歐美比,加杠桿都加到了房地產之類的行業。歐美好一些,因此歐美的金融質量要比中國要好,因為他從08、09年開始低利率,拿到的負債成本很低,哪怕是收益率降一點,他的利率降的更多。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美國原來的銀行凈息差平均是1.6左右,現在達到了瘋狂的2.6到3.2左右,比中國還高,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存款不要錢,所以他貸出去3.2%也是很好的,凈息差就有3%。中國就不行,咱們的存款去年平均是2.8到3.2左右,貸款最多貸到6、7。所以沒有美國自如,這是由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低導致的。因此去杠桿的事跟投資聯系在一起的話,要非常清晰地在安全地帶找成長。
第六個常識是全球化,扁平化,信息化。有一點風吹草動全球都傳遍了,俄羅斯出一點小問題,影響全球。整個產業波動周期,原來可能是要五六年,現在降到平均兩三年,波幅大幅度增加。要真的從做生意的角度出發,這些波動可以被利用。
在座的各位大多數都是30多歲了,如果一個行業周期需要七年,理論上你七年才能抓到一次機會,買一回賣一回,你的職業生涯最多就三輪。
第一輪你是傻不愣登的,完全看不懂周期,所以應該會虧錢。第二輪你終于明白了,原來是有周期的,我就低買高拋,你還有機會賺第三輪的錢?,F在非常好,三年一輪,你這一輪做偏了,下一輪你看好,三年一輪的話你就有六輪可干。要是沒有掙到錢的話,那真的是智商情商的問題。
除了這六個常識 ,我還想跟大家講講定價問題。
現在在互聯網上是非常難以定價的,你按什么標準呢?我覺得最終會回歸到三點,互聯網也不會例外。
第一點,互聯網的資產價格最終會回歸到資產的價值增長。百度、阿里、騰訊十年前可以不談PE,現在你還是得談。因為你是掙錢的,你的盈利增長率掉到8%的話,還能夠維持多少PE?最終他是跟著盈利走的,所以最終的價格增長率不會高于,或者是接近整個企業的盈利增長或價值增長。如果你有一個模式,不能長期帶來價值增長的話,我相信你這個市眾率維持不了幾年。
第二是關于價格跟市場的流動性及流動性配比有關。這跟各位生死攸關。如果市場流動性增加,即使這個玩家的利潤沒有增長,價格也會上升,這是常識。
有人會問,很多中國的企業的前幾年的利潤都很好,GDP也很好,為什么我們的股市沒有漲?這個問題就要回到剛才講的,除了考慮流動資產以外,還要考慮流動性的配置。
一個國家或地區資產的流動性來自于四個方面:第一個是央行注水印鈔票。第二個商業銀行貸款。第三個是國內的儲蓄,國內的儲蓄量大,這個儲蓄在銀行會轉化為各種各樣的信貸資源,也可以轉化為直接融資。第四個是國際儲蓄流動,像最近美元升值,全世界的錢都跑到美國去了。所以第一步要看流動性。我們拿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下過去15年跟未來三四年中國的變化有什么差別,是很有意思的。
過去15年中國的整個市場流動性增長驚人。央行的注水M2過去1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18%,信貸年增長率14%,儲蓄率基本穩定50%。然后是熱錢流入,每一年平均的這個凈流入4000多億美金,還不含地下通道,貿易的順差。因此在過去的15年來中國的流動性每年是20%多的增長。
為什么股價沒有增加呢?過去15年來中國股市的收益率約等于銀行存款的活期存款利率,你存活期跟投股票差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增加的流動性第一去了產業,第二去了房地產,第三去了煤石油鐵礦等大宗商品。這三大塊吃掉一大半流動,從而導致在債方面幾乎沒有投入,債市規模非常小,股票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小。整個市場15年流動性大量增加的結果就是房價持續增長,實業價格持續增長,大綜商品持續增長,但是我們的股市包括債市幾乎沒有變化。
未來三年怎么變?首先,印鈔票的速度大大下降,從18%會降到14%以下。其次,人民幣不再升值了,所以不是凈流入的問題,而是凈流出。再次,國內儲蓄流出,因為互聯網在往海外跑。另外,海外的配置會大量的增加,ODI超過FDI。
所以未來流動性我只是說可能還有增長,但是不那么強烈了,是非常弱的增長,這是一個大趨勢。
這個弱的增長對于整個中國地區的所有的資產價格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你想收購了好幾個資產然后暴漲,不要覺得這個夢想會永遠存在,我覺得很快就會破滅。在配置方面,實業資產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因為實業的收益率連利息都扛不住,所以削減產能后第一個往外流,即便拿到貸款也會往外流,所以實業的是凈流出的。房地產現在流入大幅度的下降,兩三年后的流出是有可能的。大綜商品現在是流出的。所以前15年大量吸引流動性的行業,現在都在往外貢獻流動性。
因此剩下的比如說股市、債市和海外投資就非常好。所以股還真有可能漲。股跟什么有關系呢?
第一個跟房市有關系,如果房價漲了,房產的市場好了,資金就會分流到房產,股價又漲不起來了。
第二個股市對債市有關系。如果老百姓大量的錢到債市,股的漲動也有一些。
第三個跟資金流出到海外的速度有關系。海外收益率高就會導致國內的市場下行。所以中國的股究竟能漲多少時間,真的很難說。我認為短期會漲,長期看動能有限。而且他跟房地產是逆相關,跟債是逆相關,跟海外市場也是逆相關的。所以資產第二點就要考慮流動性和流動配置問題。
關于定價的第三點,資產價格跟這個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是高度相關的。我剛才提到如果一個國家債務高,就要想辦法債務證券化,結果和目標都是利率的下降,債的成本就會下降。這種無風險利率下降的話,這個市場的資產價格上漲空間就大。由于利率的倒數就是PE,將來有一個存款有一個PE,PE價格貴了,無風險的PE貴了,所有的都會受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從利率看看房價怎么變。北京王府井地段的房價跟租金比,如果做酒店的話,我估計是3%左右。如果買一平米10萬塊錢,租的話一年大概只賺3000塊錢。問題就來了,在北京如果想持有物業的話去貸款能夠貸到多少利率?如果像華爾道夫酒店的話大概能夠貸到8%的8到10年期的貸款。如果房價停止上漲,投資人的第一愿望是,本金拿不回來沒關系,收到的租金足夠去支付利息,如果利息都支付不了,價格都漲不起來,我還往外貼錢,當然就很難受。所以首先要尋求利息等于凈收益,現在看利息要8%,凈收益才3%,有哪幾種途徑解決問題呢?
我覺得有三個辦法。第一個是降利息,能不能把無風險利息從8%降到5%呢,短期沒可能,長期可能性大。第二個漲租金,本來3%的租金,能不能翻一番變成6%呢?我個人估計幾乎沒有可能,還會跌。為什么呢?你的住宅是閑置的,辦公室受互聯網的影響辦公面積在縮小,商場現在也受互聯網影響,所以租金還會跌。最后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降房價。最后目標就是要利息約等于房租,所以你們想想如果在北京持有物業大概是什么樣的結果。當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城市是人口跟消費凈飽和的市場,所以盡管利息低,但是傻子多,所以他會維持很長的時間。但是除了人口消費凈飽和的地區,我覺得你最好不要按傻子思維,你應該按常識思維。
現在大家都是拼命專注在互聯網,這是長期機會。接下來我想講短期的機會。比如地區危機機會。最近俄羅斯起伏非常大,我們在俄羅斯投了很多項目,最近又投了俄羅斯的一個全世界第一的鉆石礦,也在看俄羅斯金融保險機構,還看俄羅斯的債。
俄羅斯的寡頭們在國內維持資產運營的成本要17、18%,如果海外好的資產只有8%的收益率,對他來說沒意義,資產是縮水的。所以不如賣掉海外的資產去減少國內的負債。寡頭們有很多要賣掉的東西是很好的。我們專門買跟健康、旅游有關的項目。俄羅斯的農業,包括漁業、遠洋捕撈和深水魚也都非常好。
除了俄羅斯之外,還有比如委內瑞拉,伊拉克都有由于石油價格導致的變化。還有一些QE跟加息導致的變化。在退出QE后導致阿根廷的債務違約,因為退出QE之后美元上漲,錢都流到美國去了,外匯儲備不夠了,他就違約。類似的情況可能還會發生在巴西,所以退出QE也是一個問題,增加QE也是一個問題,不同的國家的狀況就不一樣。巴西跟阿根廷這樣的國家,以他們國家的經濟跟消費能力,你認為他會支持美元嗎?現在由于違約,價格跌的很低,這個就是機會。
另外還有流動性的問題?,F在我們A股加H股兩個市場,A跟H折價還是非常嚴重的,主要是H便宜。
還有行業機會,比如石油價格的下降。不僅是在石油本身的產業鏈,跟石油相關的替代性能源,以石油為主要成本的航空業的變化都很大。大量的石油被關聯的金融資產的行業有的要倒霉,要貶值了。
另外還有大綜商品行業,跟石油狀況很類似。對石油、大綜商品、鉆石這些東西的投資,把握三條我覺得就八九不離十了。
第一要確保你所投的企業的存量、資產、儲量、產能成本在同一個市場當中領先,我們的標準行業前30%領先的企業。第二要保證他每年增長成本、現金成本、每年生產產品的成本要領先。第三個要保證你買入的成本要領先,如果你保持這三條你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比如說黃金。我們持有的黃金公司,買的時候這家公司成本基價才340億美金,一年的凈資產收入在8%左右,負債率50%。現在黃金價格已經到1200美金了,我的成本連900美金都不到,我覺得很舒服。如果價格跌到900美金,我們的成本700億,也沒有什么好擔心。
鐵礦最近很多人也很不舒服,包括的一些大的國企在海外壓力非常大。我們也有鐵礦公司,完全成本是50美金,含稅的。所以現在鐵礦從160掉到90,我還是很滿意,因為你賣出去發現有40塊錢的利潤,怎么會不舒服呢?
所以因此我覺得對大綜商品道理是一樣的,在低潮期如果能夠買到這三個領先的話,還是非常好的。
另外還有奢侈品,奢侈品去年中國市場微微下降1%,導致全球整個的下降,所以奢侈品還是非常好。還有金融,金融現在由于這個低利率,低收益率導致金融的收益非常差。
復星是誰?第一個,復星資金充沛,屬于有錢的主兒,但基本不任性。現在我們總資產有3400億,39%保險金。跟中國的同行比較,我們的保險成本大概低兩個百分點,所以這使我們的優勢非常的明顯。
對復星整個模式而言,由于保險金的增加,導致使用資本的成本總體下降,每年下降一點幾個百分點。同時可使用的資金的數量在上升,所以投資收益不變的情況下,我的凈息差在擴大,可供應的資本在上升。
我講復星不任性,有多平臺,是一個長期的價值公司。復星有昆仲這樣的VC,是一個階段性的三年五年。VC之后還有PE,又可以做七年九年。PE后還有上市公司整合,可以長期持有。另外一個我們還有綠地項目,新項目也可以。所以在復星體系里面,品種比較多樣化。我們跟企業合作既可以買債,也可以買股,也可以創業。
復星迄今為止在海外投了超過80億美元,有30多個項目,海外的MD共有25個合伙人,整體非常成功。在海外我們主要做四件事:到海外買便宜的企業,買海外資產,在海外投資當地平臺,利用中國的上市公司去并購海外的技術和品牌能力做反向嫁接。
復星本身也是很互聯網化的,昆仲資本投了三十幾個項目,復星集團對阿里的投資也是很大的:是阿里的銀行第二大股東,阿里小貸也占了10%,菜鳥物流20%,所以基本上這個大的合作都是非常全的,
在像O2O方面的,在鋼貿行業嫁接了互聯網和金融,把非常不性感的傳統行業變得性感。在互聯網方面復星是完全聽的懂的,響應的了。
今后復星會更多專注健康、快樂跟時尚相關的產品,我們對這些行業興趣很大,而且會在整個行業里面進行生態群的布局。這對于每一個企業都是有幫助的。過去我們可能側重于更多的供應商的思維,現在的想法是根據用戶健康需求出發。這類行業在整個復星的生態系統建設里會得到最好的支持和幫助。(全文由鈦媒體根據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審定)
(關注更多鈦媒體作者觀點,參與鈦媒體微信互動(微信搜索“鈦媒體”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