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聘網CEO戴科彬:職業社交應是一個服務性平臺,非信息流平臺
\nLinkedIn 的興起,讓職業(企業)社交一下子成了社交領域的熱門,國內也先后出現類似很多項目,比方說大街網、優士網、經緯網以及天際網等。同樣受LinkedIn 模式觸發而出現的
\n獵聘網則走了一條不太一樣的路:專注于中高端職業經理人才招聘。
在我們對同樣是80后的獵聘網CEO?戴科彬的采訪中,他強調獵聘網目前主要為中高端職業經理人、企業和獵頭三方搭建一個職業服務平臺。他認為在職業社交領域,獵聘網更專注于前面的“職業”、而非“社交”,社交網絡扮演著將企業、獵頭、個人三方聯系起來的一個紐帶角色,也就是他所說的服務性平臺、而非信息平臺。
不一樣的專注點使得獵聘網的商業模式也主要集中在服務這一塊,目前獵聘網針對個人和企業提供的服務采取不同的模式:
\n*個人:增值收費模式
\n
*企業:全面收費模式+增值部分額外收費模式
比方說對于那些非常著急找工作的個人求職者來說,通過特殊的增值服務可以更快、更準確的尋找到企業需求方;同樣,對于企業或者獵頭來說,特殊的增值服務可以獲得更多更詳細的人才資料和其它服務。當然對于求職者個人和獵頭來說,同樣可以在免費的條件下獲得基礎性服務。
戴科彬說獵聘網源于LinkedIn的啟發,在了解并使用LinkedIn一段時間后,盡管發現該平臺很好但是由于文化上的一些因素,他發現這種模式完全借鑒到中國會比較困難。但這個過程讓他了解到了這個領域的巨大需求,進而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項目。
為了對獵頭這個職業能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戴科彬說他專門花了很長時間做獵頭,把獵頭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那段做獵頭的經歷,他認為已經成為獵聘網現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因為“真正”了解需求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壁壘。經過許多模式的探索后,2006年他對公司做出戰略調整,開始將獵頭的模式應用到互聯網上,做實體生意,開展線下服務。
\n通過那段時間的摸索,戴科彬發現,在線產品對企業而言就是工具,它們最終要的是效果:
\n之前的網絡招聘網站大多數是在做廣告,或者說是個信息發布平臺,但是最近幾年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告訴我們,互聯網也在配搭服務,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是僅僅通過信息互通賺錢,而是要用服務賺取更大的利潤。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也正在通過網絡獲取更好的服務。”
\n
戴科彬說目前國內中高層以上人才在3000萬-4000萬人左右,主要在企業擔任中高層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平時時間比較有限,同時由于特殊的職位產生的影響力較大,因而在更換工作時對隱私要求非常高。對此獵聘網采取了16項私密措施,比方說可以屏蔽掉某些特定公司(如目前就職的公司),如果怕電話太多或者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電話號碼還可以將電話通過400電話轉接等。
對于移動領域的戰略,戴科彬同樣延續其以服務為中心的策略。他認為移動端仍然是整個服務的延伸,目的是讓用戶能更方便的獲得其提供的服務,而移動端的服務對象主要為求職方。這一方面考慮到求職者在公司登陸招聘網站的不便,同時可以更方便的獲得其它服務。而對于企業和獵頭來說,其在公司電腦前操作既不存在求職方存在的問題,而更方便。
遵循此思路,獵聘網也推出了iOS版和Android版手機客戶端“獵聘秘書”,感興趣的朋友可
\n進入其首頁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