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攜程攔路的,你繞著走不就行了
編者按:本文作者吳云飛,青山資本投資經理。 青山資本(微信公眾號:cyanhiilvc)是新銳天使投資機構,BP 可投至:[email protected]。
昨天,你的朋友圈有沒有被《 為什么說防火防盜防攜程的旅游業其實是個大坑 》給刷屏?
這篇文章的核心大概是:攜程過于強悍,其核心業務幾乎無法被現有模式顛覆,創業公司想賺錢可以、想做大很難。
創業者如果做著與攜程主營業務相似的生意,基本上會被干趴,確實不假。
但是,這個行業是在太大了。
攜程、去哪以及眾信旅行的?2015Q3?的報表顯示其收入規模都在以?100%?的同比速度在增長,但毛利水平進一步下降,說明大家都在犧牲利潤換市場規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線旅游行業的商業模式的基礎還是流量的分發,因此有著比較明顯的規模效應。隨著國人旅游消費需求的釋放,他們之間的競爭往往是在對增量市場的搶奪。攜程的市值大約是去哪的兩倍,而去哪的體量則基本等于第三名藝龍加后面所有之和,大家都在奮力的把自己往前拱。
那么攜程是不是沒有給創業公司留下活路呢?其實攜程依然有一些自己觸角伸不到的地方:
- 旅游行業產業鏈太長,攜程畢竟主要是在做出行前預訂這個環節
- 消費者需求太繁雜,標品不能完全滿足所有用戶
- 資源端太分散,沒誰能一條龍全做了
攜程畢竟是個大而全的平臺,其非核心的業務流量入口在網站中往往隱藏較深,內部爭奪流量資源。
我大致梳理一下目前創業者比較集中的幾個領域,與大家討論下創業者還有哪些機會。
跟團游、自由行與周邊游
從資源以及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幾個屬于不同的產品方向,但是我把這種不同類型的產品放在一塊討論,是基于服務標準化程度的考慮。
這些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都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市場的供應也非常豐富,而這些正是巨頭的優勢所在,在標品的領域中,無論按照什么維度進行細分的垂直市場,長遠的來看終究被 OTA 的巨頭蠶食,暫時不做只是說明暫時還不夠重要。例如攜程周邊游之前一直不是重點,但是在 11月 成立周邊游事業部之后馬上看到的變化就是京郊的滑雪打折了。
創業公司如果想往這個方向發展,我覺得長遠看來即使能活也做不大,還是那句話:顛覆攜程的一定不是攜程。
定制游
定制游也是一個創業比較扎堆的地方,這是一個重服務、很難規模化的產業,其本身業務模式其實與傳統旅行社極為類似,只是在獲客方式上做出了一些改變,這點從 6 人游收購百乘旅行社大力擴充旅游顧問團隊的路徑就能看出來。
大量這個方向的創業者都是從傳統旅行社走出來,換了個門臉,但是內核其實沒變。這個方面是攜程也做的不太好,其內部孵化的鴻鵠之旅成交量也一直沒有做起來,在網站上幾乎沒有露出機會。
旅客的需求實在是太過于個性化,因此市場上是可以允許非常很多的定制游的創業公司存在,這是一個能賺錢的生意。但這個瓶頸在于很難起量的,比較適合悶聲發大財。想融筆大錢干大事?目前這個融資環境可能比較困難了。
特色游
傳統的機票、酒店等標品業務將直接面對巨頭的競爭。因此有許多創業公司選擇由一個較難標準化或者比較小眾的類別進行切入,這就有了特色出行。這里的參與者就五花八門了,例如攀巖主題、潛水主題、體育主題、義工主題等等。如果選擇從這個方向入手,一是看自身的資源特點,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涉及到選品問題,具體方式可以參考電商的選品判斷方法,并結合以下幾點考慮:
該品類的發展階段:中國的大多數人在最近才開始了第一次出境游,首次出境的目的地大多為當地的必去型景點,選擇特色游的階段仍不足夠成熟。
服務的差異性:有的品類提供的所謂特色游僅僅只是一個分類方式的區別而沒有體現在產品層面,例如海島游。大多海島游的服務類別主要還是機加酒,服務通常由當地酒店提供,特色游在其中能提供的就非常有限。
資源把控的難度:產品越是獨特,通常服務提供難度更大、資源整合難度更高。
旅游需求的進一步釋放將使得特色游產品的標準化將越來越高,隨著市場份額的增加,流量巨頭也將涉足其中,但是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因此創業公司可以有一個相對較長的生存空間。具體的產品選擇一定要圍繞著為消費者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設計,要不然細分品類如果對平臺沒有形成獨一無二的優勢,則很容易被高頻打死。
游記內容
UGC?長游記可以說已經沒有任何生存空間了,PGC?模式會有一定的空間,但同常需要比較長的積累時間。游記的生產場景對于生產者與閱讀者而言都是非出行時段,因此游記類產品與涉及游中類的產品往往是不兼容的。
拿被攜程收入囊中的蟬游記來舉例,因為作為先行一步的移動游記產品,攜程在?2014?年對其完成了收購,但是在今年團隊出了另一款 “氫氣球旅行” 的游記類替代產品,并且發生了兩個比較重大的改變:
- 放棄長游記,僅僅采用圖片+地點+幾句話表達的方式以更加適合移動端。
- 放棄游中工具旅行工具箱,砍掉了蟬游記中的記賬、路線設計、翻譯、匯率計算等小工具。
截止今天來看,蟬游記已經 4 個多月沒有更新了,氫氣球也是原班人馬在做,基本可以認為這款產品已經放棄了。這個故事說明游中工具與游記產品并不兼容,場景的一致性極為重要。
從商業模式層面來看,游記產品的優勢在于吸引流量,最終完成成商業化依然還是要靠賣產品。但是幾乎任何消費者決定出行之前一定都會多方比價,因此游記類產品繞了一個大圈依然還是要回到跟攜程們競爭的狀態,例如螞蜂窩轉型自由行也不算太成功。這些創業方向比較難獨立當成一個生意去做,要做就下狠心做成一個爆款等大老板來買身,但是總體來算不太適合創業。
目的地玩樂
目的地玩樂的市場規模大約只有機+酒的四分之一,但是屬于目前沒有被涉獵很深的一款產品,目的地玩樂項目的營銷渠道也遠遠滯后于市場的發展。攜程的自由行產品與平臺上的當地玩樂產品目前還沒有打通,但是據說年內也可以完成了。因此比較明智的做法是要與預訂類平臺錯位競爭,其核心就是做預訂平臺做不到的場景化出行。
通常這類創業公司會從各種外網抓取各種數據,也對會對游記內容進行結構化拆分,甚至也會做一些地推的工作,再通過一些算法生成可供消費者決策的信息。再基于?LBS 與場景化的推送,解決用戶到達目的地之后不知道玩什么、吃什么已經出行的痛點。
目前這類創業的主要有兩種方向:
- 做通用型平臺,一站式解決吃喝玩樂行
- 單點突破,把出行、吃或者本地活動做單點突破
我個人認為,對于大多數的旅行者,首次到達一個陌生地方,通用平臺應該是更加合適的。
此外,目的地產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必須打通交易閉環,要不商業價值很難變現,而這其中也會有一些難點:
- 旅游目的地太多,不可能一統天下
- 資源很瑣碎,整合收集很累
- 相當多的優質目的地項目?IT 基礎很差,無法做到交易閉環
- 一些的玩法往往在不易到達的地方,需要比較重的服務才能完成
基于旅行場景的當地玩樂產品目前都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以后可能會有幾家大公司出來的機會,目前看到發展比較好的有亞太地區排第一的客路(國際化團隊,大半客人是老外),國內的海玩、夢想旅行、口碑旅行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這個領域是有出現大公司的機會,現在總體來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這個方向創業要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快速地爆發式增長是很難出現的。
路線規劃
一個人旅行消費路徑,第一步是決定去什么地方、第二步是做路線規劃,最后一步才是去預訂機票酒店和產品。因此理論上路線規劃的產品是一個可以在頂層截流 OTA 的方式,或者至少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比價工具。
但是做好這件事很難,因為目的地的 POI 太多,根據不同交通方式對這些 POI 進行連接和時間安排就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然后還要安照出行者對費用、舒適度、興趣愛好等維度進行匹配,想要真正匹配到用戶滿意是一件比較難的工作。
目前做的相對領先的是妙計旅行,但是只做歐洲地區做了兩年依然還在不斷優化。目前可選地點不夠豐富、測試了幾次推薦的不能算是非常精準,并且在交易流程上還有瑕疵,這里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但是如果創業者如果是有數據積累的技術派可以考慮嘗試,如果這個自動路線算法這個事說的通,那么就會是個大機會。
C2C 達人模式
C2C?是看起來最像終極模式的目的地出行方式,通過尋找最熟悉 “當地人達人” 的方式進行服務。但從這個概念興起到是目前看來,都不是發展的很順利,其模式有著非常明顯的瓶頸:
- C?端達人可能沒有稀有資源把控能力或者服務能力
- 個性與規模的悖論,產品的設計如果依靠平臺開發則難以個性,如果依靠達人則難以起量
- 達人往往有比較大的流動性以及交易不確定性,其量需要海量達人,運營需要下功夫
最早做 C2C 的達客旅行已經停止了服務,有些公司為了回避上述難點,出現了一些例如鮮旅客這種預訂導游的中間產物,但這又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產品分銷,只不過是把導游放在了前臺而不是產品放在前臺,似乎有點背離了初衷。
從這個方向進行創業,可能會是一個比較美麗的坑,創業者要慎重。
旅游社交
旅行作為一個典型的高消費、低頻的產品,按說是不適合作為社交的切入口的。但是旅行的過程之中結識朋友,結伴同行都是非常自然的需求,這里其實會有琢磨的空間。
長途游或者出境游可能低頻,但是周邊游則會相對高頻,同城的活動可能就更高頻,而鍛煉、健身、跑步甚至可以是一個日常的活動,上述的幾種活動方式任何一個單拎出來都不太合適做成一個好的產品,但是如果能集合可能會不一樣。因為這些活動背后可能其實都是同一種類型的人,愛旅游的人大多數也會進行周邊游或者同城活動,這個人群不是割裂的。
如果有一個產品能把上述的幾種情況能兼容起來,那么在微信如此臃腫不堪的情況下可能會成為一個比較大的機會,但這需要找到一個比較核心的痛點突破,例如拼車、拼房、約伴、炫耀甚至是幫忙拍照,具體如何實現還需要摸索。
目前市面暫時還沒有看見比較好的項目往這個方向切,從游記切入最早想做旅游移動社交的是面包旅行,但是目前其社交關系還完全沒有建立起來,一般用戶的粉絲數量還是極少。而且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面包旅行的城市獵人與在行里面的行家也產生了不小的重合度。如果有產品能收集打通所有零碎的社交需求,那么將會非常有想象空間。
旅游金融
旅游金融有兩大方向,一個是 to B 端做供應鏈金融,比較典型的是途牛的牛業貸。另一類是 to C 端的消費金融,細分為自營模式和平臺模式。自營模式典型是途牛針對自家產品做的首付出發,資金端依靠銀行授信(廣發和南京銀行 70 億授信)。而平臺模式典型的產品就是首付游,為各個平臺做金融服務,資金端依靠京東金融。
對于旅游這種大額低頻的消費,我認為旅游的消費金融將可以大大激發出境需求。此外出境旅游辦理簽證、審護照這些都是很好的風控補充,這里面市場很大,目前的玩家吃不飽。
創業公司如果有資金端能力,可以嘗試,只是估計這里還是大公司的天下。
總結
上述的幾種分類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一些玩法,在旅游產業在被資本廣泛關注之后,這些模式都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驗證。
攜程的確是旅游方向創業者繞不過去的一個公司,但這個產業鏈條很長,攜程只是做了其中的一個環節,也需要上下游的企業的支持。
本文來自讀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36kr.com/p/5041476.html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并且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 戳這里 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