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不到酒店錢的酒店機器人,該何去何從?
?
? ? ?近年來,酒店機器人已成為酒店行業的標配。
如華住集團旗下的漢庭、全季,首旅如家集團旗下的如家、莫泰以及亞朵酒店等早已引入酒店機器人進行簡單的服務。
在 8 月 17 日 2025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場景賽的酒店迎賓項目中,來自優理奇、華中 科技 大學、清華大學的機器人還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么看,酒店機器人的前景好像一片向好態勢,但專門做酒店機器人的云跡科技卻在過去三年(2022-2024 年)累計虧損達到 8.15 億元。
一邊是被行業廣泛采用、賽事亮眼的光鮮表象,一邊是表象下企業生存的艱難現實,酒店機器人,為何壓根賺不到酒店的錢?
酒店機器人如何迎來春天?
在最初進入市場時,酒店機器人還屬于小眾產品。
2015 年,云跡科技的第一臺酒店機器人剛問世,就迅速投入 商業 化運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搭載激光雷達靈活穿梭于酒店走廊。
或向旅客送餐、或向游客提供導引服務,還能實現公共區域清掃、垃圾回收等多項任務,為酒店提供各種自動化服務。
2020 年,轉折點出現了。
" 口罩 " 的爆發讓酒店機器人的需求激增,在無接觸服務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 年 1 月底,華住集團要求旗下 5700 多家酒店強化推行包含機器人送物方面的智能化無接觸服務,以降低病毒傳播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資本的鼓吹下,數十家服務機器人企業均獲得了最新一輪的融資。
2021 年 1 月,云跡科技完成了 5 億元人民幣的 C 輪融資, 投資 方包括騰訊投資、沸點資本、瀾亭資本、聯想創投、啟明創投、中信證券投資等。
2021 年 9 月,擎朗智能的酒店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了 D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軟銀、餓了么和云起資本。
在 2021 年最后一輪融資之后,云跡科技的估值一度暴漲到了 40 億人民幣。
從融資情況來看,幾乎所有主流企業都拿到了 3 輪以上融資,并在 2021 年拿下數十億元融資。
2021 年 12 月,十五部門印發了《" 十四五 "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其中表示,機器人產業規劃具有重大意義,并且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制及應用。
有了充足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酒店機器人行業逐漸邁向成熟期,留存下來的 " 非接觸式送貨 " 習慣,也使得酒店成為商用服務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
憑借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隨時響應客人需求的 " 永動機 " 功能,2024 年,云跡科技同時在線機器人數量單日高峰就超過 36,000 臺,機器人智能體全年完成超過 5 億次服務。
相比于前幾年的 " 圓桶型 " 機器人,如今的酒店機器人已經實現了更智能、更靈活、更自主的具身智能服務模式。
例如擎朗智能最新推出的具身服務型機器人—— XMAN-R1,就通過多模態融合感知與環境空間理解技術,實現了對高層次復雜人類指令的理解與執行,完成服務場景里的配餐收餐、行李配送、客房清潔等超長程任務。
但是在同等條件下,以整理房間為例,人形機器人 "Figure 01" 能折疊毛巾、擺放枕頭,但是其工作速度比人類慢了 3 倍。
2015 年成立的日本海茵娜酒店(Henn na Hotel),曾因人形機器人耗時 30 分鐘鋪一張床,效率極低被撤下。
能助人,但不能替人,更是遠未達到 " 取代真人 " 的地步,機器人只能作為補充勞動力的存在。
大部分酒店引入機器人是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話題性,提高行業競爭力來打造差異化服務的品牌形象。
《2024-2025 中國商旅管理白皮書》披露,2024 年 " 商務 + 休閑 " ( Bleisure ) 旅行市場規模達 6927.3 億美元,同比增長 9.3%。而酒店從業者明顯察覺到,商務客人、旅行散客或者是一些會議客戶的決策者逐漸趨于年輕化。
受到 互聯網 發展的影響,這些年輕群體對于科技體驗有一定的要求,如果酒店設施設備比較陳舊,就會很大影響酒店的二次消費。
有了服務機器人,不僅能提高整個酒店的科技感、品質感及獨特性,同時也給住店客人增加了一點新鮮感,擁有機器人送貨上門和自動清潔的體驗。
在一些旅行的散客中,也是如此。
攜程 2024 年調研報告中顯示,中年女性占比 62.2%,成為旅行消費人群的 " 絕對主力 ",青年女性占比 28.5% 緊隨其后。
作為主要決策者的女性,她們往往愛分享,不管是 社交 平臺還是朋友圈,對酒店都會帶來二次傳播,不少用戶會發帖稱,自己入住酒店有機器人服務,這會側面達到為酒店宣傳的效果。
截至 2024 年末,中國酒店客房總數已達 2150 萬間,龐大的酒店業規模中,超過五成半的酒店計劃增加相關機器人技術投資。
億歐智庫的數據顯示,2021 年終端配送機器人年出貨量在萬臺級別,預計未來五年出貨量年復合增長率為 34.8%。而商用機器人 2021 年出貨量為上千臺,未來五年出貨量年復合增長率為 50%。
這意味著,酒店機器人的滲透率和出貨量仍有較大的增量和前景。
酒店機器人為何深陷虧損泥潭?
以云跡科技為例,憑借 " 潤 " 系列機器人,迅速打開局面,覆蓋超 3 萬家酒店,占據中國酒店場景 12.2% 的份額,坐上了全球酒店機器人市場的頭把交椅,2023 年市占率為 9%,在這個集中度不高的賽道內遠遠領先其余玩家(擎朗智能 5.4%、獵戶星空 2.1%、優必選 1.9%)。
除此之外,穿山甲機器人、普渡科技、景吾智能等公司都在酒店機器人上加大投入。
市場燒熱了酒店機器人的風口,也催生出了泡沫。
在 2021 年最后一輪融資以來,這些公司幾乎都停止了融資,云跡科技更是三年多未進過帳。
2025 年 3 月,當機器人概念席卷全球資本市場時,北京云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揭開了酒店機器人盈利困境:2022-2024 年,其營收從 1.61 億元增至 2.45 億元,但三年累計凈虧損達 8.15 億元,還背負著高達 18.7 億元的 " 贖回負債 ",占流動負債總額的 93%。
市場份額第一,卻連續三年虧損,面對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嚴重的同質化,酒店機器人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只好打價格戰。
以前定價是七八萬一臺,現在基本降到 2 萬左右,采購一次能用 3 至 5 年。價格降幅如此之大,原因可能是廠家將功能簡化,或是虧本搶占市場。
云際科技招股書顯示,早期 " 潤 " 系列送物機器人單價從 2022 年的 2.32 萬元降至 2024 年的 1.31 萬元,降幅 43.8%;其主力產品 " 格格 " 系列機器人單價從 2022 年的 26.8 萬元降至 2024 年的 20.9 萬元,UP 系列機器人均價更在一年內價格暴跌 60% 至 2.23 萬元,公司對外宣稱降價源自國產零件替代、成本有所優化。
但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下,海爾等企業仍以售價低 30% 的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造成酒店機器人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
玩家的利潤越來越薄,就在行業卷向價格戰的時候,一些新興廠商開始在行業已有產品的基礎上,代工生產一個簡略版本,加劇了市場的混亂,酒店機器人行業也逐漸遇冷。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 " 怪象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酒店機器人并沒有達到為酒店降本增效的預期。
拋開目前的酒店機器人效率低下和售價不說,酒店要開展機器人服務,還需要增加其他沉沒成本。
比如 WIFI 信號的全覆蓋,地面坡度或臺階路線的改造,以及電梯梯控、客房內部智能終端系統適配等。
并且市面上大多數機器人基本無法識別酒店大堂的玻璃轉門和玻璃墻,容易對激光雷達容易產生干擾,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算是邁出了開展機器人服務的第一步。
至于 " 機器人整機購買成本低于雇人成本 " 這一說,實際情況也并沒有那么樂觀。
酒店保潔員的主要工作是更換布草、房間打掃和地面清潔,機器人很難對這些工作進行應急清理,還是需要人力。機器人后續的維護費用和售后服務也都需要酒店在購買前仔細考慮,這樣一來,機器人早已失去了更優的 " 性價比 "。
酒店機器人效益遞減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連鎖酒店覆蓋率低,機器人應用場景單一。
2023 年 IDC 報告顯示,餐飲配送、酒店配送、商用清潔機器人是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出貨量前三產品。
2022 年至 2024 年,云跡科技的酒店場景收入占比分別為 70.1%、95.1% 和 83.0%,2024 年更是貢獻了公司超八成的營收。
但截至 2024 年末,中國連鎖酒店滲透率達 42.8%。橫向對比,美國連鎖化率已達 73%,全球平均水平為 43.6%,中國連鎖酒店的規模化、品牌化空間制約著酒店機器人的發展。
行業分析也指出,酒店機器人功能單一,僅能完成送貨、清潔等任務,系統集成性差,難以融入酒店的 " 服務+信息化 "9 閉環,導致酒店采購意愿下降。
酒店機器人下一步該怎么走?
機器人落地,不能只是憋在家里 " 想象 " 客戶需要什么,而是要勇敢走向現場,觀察客戶真正有什么痛點,進而找到機器人能力和客戶價值的交匯點。
降低酒店一次性的采購價格、推出按需付費的租賃模式,或者用國產化零部件替代等方式都能增加一定的銷售量。
擎朗智能 CEO 李通就曾在展會上表示,經過計算,擎朗的機器人基本能替代一個人類員工的崗位,且成本僅是人工的 1/2-1/3。
IDC 2024 年的報告顯示,擎朗智能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全球第一,目前已售出超十萬臺商用機器人,市場份額占 23%。
只有當機器人在各個 " 碎片市場 " 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才有積累數據、模型迭代的可能,助推機器人進化出更聰明、有泛化能力的大腦。
英諾天使創始合伙人王晟曾表示,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沒有問題,只是在當下階段,很多 B 端機器人離 " 智能 " 還差得遠。可以通過與垂直領域的企業合作,構建更深的技術護城河。
以云跡科技為例,公司雖擁有 979 項專利,但核心算法卻是由騰訊云和阿里 IoT 的外部整合,AI 決策系統與多模態感知技術缺乏自主突破;對比 GPT-5 等通用 AI 的技術沖擊,云跡科技的模型 HotelGPT 尚未展現差異化優勢。
而競爭對手擎朗智能,就選擇與英偉達合作,實現了軟件上的突破。
除此之外,將重點轉向海外市場也是增加效益的必選項。
當前商用服務機器人廠商正在快速拓展全球市場,歐洲、日韓、北美、中東、新澳等國家和地區,是其主要市場。
海外市場由于勞動力缺乏、人力成本高昂,對機器人的需求更旺盛。
而機器人本身就是勞動力,在國外,可能機器人替代半個人,酒店就有買單意愿。
但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機器人不同的接受程度,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和用戶行為習慣設計不同的產品,這其中的壁壘就是對客戶需求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日本市場,擎朗智能的機器人設計得更具 " 卡哇伊 " 風格,以迎合當地用戶對機器人的喜愛;歐美市場的消費者則可能會希望機器人更加硬朗一點。
除了出海,一些頭部企業已經從餐飲酒店逐步拓展至醫療、商超、農業、教育、養老等行業。
假以時日,當酒店機器人能真正做到高效且保質保量的 " 替代人的位置 ",或許我們才能看到酒店機器人真正的普及。
來源:機器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