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用友:為什么說“AI×數據×流程”原生一體化,重構了軟件與企業的關系?
2025年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AI浪潮。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這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AI從普及教育階段進入到普及應用階段。
從“技術嘗鮮”到“應用深水區”,關于AI的討論,幾乎所有企業最關切的問題是AI如何在企業應用落地——AI大模型如何與業務場景適配?AI多大程度上可以“為我所用”?AI的落地應用又會遇到什么挑戰?
對于“AI如何在企業應用落地”這一命題,用友網絡董事長兼CEO王文京認為,接入或部署大模型是必須的,但是還不夠,企業需要推進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升級應用數智化的新一代企業軟件;二是加強開展數據治理、知識治理;三是接入或部署主流大模型和垂類模型。
在2025年8月16日召開的2025全球商業創新大會主題大會上, 用友重磅發布BIP 5,通過“AI×數據×流程”原生一體化,幫助企業落地應用AI。
用友BIP 5與AI的深度融合,重構了企業與企業軟件之間的關系,推動企業軟件從傳統的“工具系統”進化為業務的“智能伙伴”,幫助企業實現“增效降本、精準運營、管控風險”的目標。
“深懂業務”是用友BIP多年來版本迭代一以貫之的特點,用友BIP 5更是打通了財務、人力、供應鏈等十大業務與管理領域,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及管理全流程一體化拉通、集團全級次企業一體化共享與管控。
目前,用友BIP企業AI已融入眾多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以“智能伙伴”的角色幫助企業解決業務難題、實現“智能決策”。據了解,BIP 5將AI融入14類端到端業務流程、超2500個流程場。
以商旅業務場景為例,傳統商旅管理長期陷入“三難困境”:合規管控與員工體驗的平衡難、成本優化與服務質量提升的協同難、數據孤島與決策智能化的打通難。
傳統模式下,企業每年因差旅流程冗余、政策執行偏差、風險管控滯后造成的隱性損失高達營收的3%-5%。
依托BIP 5,用友商旅云以AI為破局點,推出商旅云8.0“數智旅行社”,面向企業客戶打造專屬數智化旅行社服務平臺,力圖實現“AI重構 消滅報銷”。
AI如何重構、消滅報銷?用友商旅云負責人魏咸斌向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表示,全語音入口、實時數據采集以及后臺自動的差標差規配置和執行,是BIP 5“AI×數據×流程”原生一體化為企業商旅場景的賦能。
同時,魏咸斌也提到,盡管AI應用在BIP 3 R6版本就已經實現,但只是“點”上的創新,BIP 5在AI融合上更進一步——強調數據和算法模型,在每個應用場景后部署算法,最終形成商旅大模型,從而實現“從點到面”的跨越。
以下是雷峰網和魏咸斌的對話:
AI加持商旅全鏈條,解決員工和財務雙重報銷痛點
雷峰網:企業在商旅場景面臨哪些痛點難點?AI的落地應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魏咸斌: 傳統模式下企業有很多線下報銷,員工訂票后還要報銷,在紙質票時代如果票據丟了,就相當于錢丟了,因為火車票、好多發票不能重復打印。在AI 時代,商旅有 AI 和數電票加持,AI 讓各種交互更簡單。在智能體(Agent)里,通過一段語音就能生成出差申請,比如 “15 號到 17 號去深圳參加用友創新年會,坐飛機從北京往返”,系統就會生成出差申請單。領導同意后,系統會推薦符合企業差標差規的行程、航班和目的地附近的酒店,如果有些企業不能乘坐 8 折以上經濟艙,系統就會推薦符合要求的。
在平臺預訂好后,無需員工自己付錢,預訂好就出票;出行結束后,商旅服務商會把賬單發給我們幫企業核對好,開完發票就直接結算。所以整個過程不需要員工墊資,也不用拿任何票據,公司直接把錢打給商旅服務商。在 AI 加持商旅全鏈條之下,員工感受非常好。對企業財務來說,這也帶來了比較好的體驗,原來財務要處理一堆亂七八糟的單據,現在所有預訂都是合規的,賬單能自動對賬,還能自動生成報銷單、自動審批、自動結算。我們稱為實現 “AI重構 消滅報銷”。
雷峰網:BIP 5與AI的融合,如何解決商旅場景的業務痛點?
魏咸斌: 一是全語音入口。 AI 的價值體現在人機交互,因為商旅偏to C,是個人屬性很強的應用。以費用申請為例,個人隨時帶手機,語音是手機最方便的輸入方式,只要用語音把意圖告訴手機,AI就能理解意思并生成相應單據。
二是后臺采集大量數據。實時采集各方數據是 AI 擅長的,比如在出差申請場景,AI能實時采集當前機票和酒店價格,讓費用預估、預算占用更準確。現在我們也在后臺給每個人打標簽,比如職級、職務、出差性質、個人喜好、歷史訂過的酒店等。根據這些標簽再給員工推薦行程就更準確了,比如實施人員可能長期在某個項目,兩三周之內的行程比較固定;產品推廣人員可能每天換地方,預訂次數多、行程復雜度更高。
三是后臺自動的差標差規配置和執行。比如某央企有 1200 家下屬單位,每個單位的差標差規有所區別,這些區別體現在每個單位的報銷制度發文里,我們能從 1200 套報銷制度中采集各單位的差標差規到系統,經各單位檢查后就可以直接執行,比原來讓客戶整理成格式化表單、再填報快很多。
90%飛機票、火車票可抵稅,數據分析減少企業財稅浪費
雷峰網:以商旅云為例,BIP 5相較之前版本,與AI的融合有哪些新突破?
魏咸斌 :用友在BIP 3 的R6版本就做了很多AI方面的應用,但 AI 的真正商用,是在 DeepSeek出現之后。雖然部分AI應用在BIP 3 R6版本就已經實現了,但只是“點”上的創新,相當于流程里做了很多智能的應用,而BIP 5更進一步,更強調數據和算法模型,會在每個應用場景后都部署一些大的算法,最終形成商旅大模型,從而實現“從點到面”的跨越。
商旅云在BIP 5推出了“數智旅行社”。“數智旅行社”通過AI技術構建企業專屬服務團隊,提供智能行程規劃、資源整合、數據分析等一站式服務。以數據分析為例,商旅云強化了對各個角色、各個場景的智能服務:對財務總監而言,有對賬方面、集合方面的數據分析;對于稅務場景而言,現在很多票據都可以抵稅,并且抵稅的金額還比較高,如果不抵稅對企業來說相當于浪費——90%的飛機票、火車票可以抵稅,酒店票據也可以抵稅,增值稅票也可以抵稅,這都是數據分析很好的應用;比如還有差旅的滿標率、平均折扣、拼房率等數據分析,都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降本增效。
雷峰網:商旅云接下來如何推動“AI+業務”的深度融合來保持市場競爭力?
魏咸斌: 在客戶擴展方面,第一是對SAP、Oracle 等國外廠商的替代。像SAP、 Oracle 在境內沒有研發團隊,所以他們的 AI 比較難真正用起來。“商旅+費控”是比較容易落地的通用場景,這個場景可以和企業現有的系統做對接,就可以把商旅費控、企業支出通過 AI 的方式管理起來,同時幫助 AI 在企業生根。第二是對用友傳統客戶的升級。對于一些老版本的客戶,推動他們要么升級到最新版本,要么用“端+云”的方式和新版本做對接。
在AI應用層面,深化A to A (即 Agent to? Agent)的技術應用,用我們的 Agent 去調用商旅服務商的Agent,運用 MCP 的技術,在審批的時候調用傳統軟件里的應用,把它設置為 MCP 的Server,再用我們的 MCP 去調用它,這樣就可以跨平臺、跨系統、跨服務商實現 AI 的應用。目前已經有很多應用了,比如我們和攜程的Agent已經做了對接,后續還會配合更多服務商做對接,一側是融合服務商,一側是融合應用場景。
上半年客戶和交易同期增長2.5倍,幫集團節省70%財務人員成本
雷峰網:服務不同規模企業, 商旅云的AI 應用場景會有區別嗎?
魏咸斌: 有區別。小客戶更強調一鍵開通、直接對接、配置一鍵生成,服務商采用默認即可;大客戶可能會選多家服務商,還會比價,同時差標差規更復雜,在數據服務方面需求也更多。如果大型企業的需求暫時滿足不了,我們會通過 AI,以算法、大模型的方式實現。以如何實現大型企業員工的“千人千面”為例,企業員工因個人畫像、偏好、出差場景不同而存在差異,可以基于數據分析,利用算法對每個人形成的個性化推薦,滿足員工的個性化需求。
雷峰網:商旅云如何通過 “生態共融”戰略推動AI在企業落地?
魏咸斌 :商旅云是 AI 化比較徹底和生態比較明顯的BIP應用。因為商旅業務貫穿企業支出的全鏈條,任何一個環節都要和很多商旅服務商對接,比如預訂服務由攜程、滴滴、美團等提供,在生態上實現能力互補、資源互補。目前商旅云對接了境內外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商旅服務商,一起組成企業服務局面。在 AI 層面,也接入了很多聯合服務商的 AI 應用,比如他們的算法推薦、實時數據,一起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出行體驗,給財務提供全鏈支出閉環管理等。
雷峰網:“AI 大模型+商旅云”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魏咸斌: 和去年同期相比,商旅云今年上半年客戶和交易增長約 2.5 倍。希望在 AI 的加持之下,能夠實現 5 倍以上的增長。而用友集團本身就是近些年“AI 大模型+商旅云”成果的典型案例:從線下報銷到商旅云成功上線,節省了 70% 的財務人員,原來需要幾百人,現在十幾個人就可以了。集團實現了降本增效,原來每個員工每個季度要花很多時間填寫報銷單,現在不需要了,可以把時間用在服務客戶上,而不是填寫報銷單。
寫在最后
在AI浪潮中,企業作為AI應用落地的主要陣地,在加速數智化進程中擁有了更多可能性。SaaS廠商如何幫助企業擁抱AI和落地AI,用友用BIP 5給出了答案:通過“AI×數據×流程”原生一體化,讓企業的數智化建設與運營消除“應用煙囪、數據孤島、智能碎片”。
面對“AI如何在企業應用落地”這一命題的拷問,不同SaaS廠商也許擁有自己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廠商無法做到AI技術與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實現從單一管理工具到智能“企業大腦”的跨越,那么將會在AI變革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