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千金柳青:一切成功皆因勤奮!
從投資企業到經營企業的蛻變
2014年6月的一個晚上,北京上地的一家小餐館里,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柳青和滴滴創始人程維一起用餐。這次是柳青第三次代表高盛,想要投資這家移動互聯網+浪潮中的明星公司,卻依然失敗了。
席間,柳青佯帶慍怒地說了一句玩笑話:“不讓我投,我就給你打工吧!”
讓她意外的是,對這句玩笑話程維接招了,并開始和她認真討論此事。
“到今天偶爾還會有不太真實的感覺,我從沒想過自己人生當中如此重大的一個決定是這樣拉開帷幕的。”柳青笑著回憶。
對她來說,這將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跳槽——從2002年哈佛畢業后,她就加入了高盛,為之效力了12年。
當程維把“想挖柳青”的決定告訴董事會成員時,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和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都大跌眼鏡。“程維是個不給自己設限的CEO,我也一直告訴他,要持續找更牛的人加入滴滴,”王剛表示,“但敢挖柳青還是超過我的想象。”
柳青加入創業公司的決定遭遇了阻力:家人對此心情矛盾,出于理性和尊重的支持與出于情感的心疼兼而有之;高盛高層更是輪番挽留這名干將。為了避開干擾,程維在柳青正式加入之前,為她安排了一次和六名高管一起自駕的西藏之行。出于對高盛的不舍,在高原上,柳青大哭一場后,給團隊的每位成員分別寫了封長信,作為對12年投行生涯最后的告別。
當時柳青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挑戰。她的父親此前曾多次對她表示,盡管做投資可以遇到不少企業家,但是兩相比較,經營企業是最好玩的。更早之前,柳青的理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程序員,受到比爾?蓋茨1996年出版的《未來之路》影響,1996年,柳青考入北京大學,選擇攻讀計算機系,畢業后她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攻讀這一專業。
闖入投資領域的緣由,是就讀哈佛期間的一次暑期實習。2001年,在高盛香港兩個月的經歷讓她改變職業航向,對加入投行心生向往:“投行讓你迅速了解商業社會是怎么運作的,你有機會接觸大量企業,去琢磨企業家身上的特質,去判斷企業業務模式的特點,去研究這些企業為什么會成功、失敗。”
高盛讓柳青重新塑造自我
“現在回想起來,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是收到高盛Offer的時候。”她大笑著回憶。柳青畢業的2002年,正值互聯網+泡沫破滅,高盛錄取新員工名額從30名縮減到6名,名校生間競爭慘烈。在經歷了十八輪面試,在最后一輪時甚至高歌了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后,她正式入職,成為了高盛亞洲區最底層的分析師。
在高盛的經歷被柳青認為是一個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她形容自己天生靦腆、不自信,開會時仍和學生時代一樣,喜歡躲在會議室的角落里,直到上司告訴她:你需要學會站出來,不要指望會有人為你說話。經歷了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的煉獄后,柳青逐步站穩腳跟,并步步晉升。高盛亞洲區前執行董事、滴滴戰略部總監Stephen Zhu曾和柳青在高盛共事4年,他表示:“柳青是高盛文化的傳承者,對于所有事情都要求極致。在業務上她很激進,對自己要求很高,對團隊的要求也很高。”
12年后,柳青已經到了收獲期。她成為了這家百年投行歷史上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而她和團隊的默契已經到了“開電話會議都不用說什么,只要在方向上把把關”的程度。她帶領團隊主要考察醫療、健康、消費、金融服務等受內需和消費拉動的產業,期間曾操盤對愛康國賓集團的1億美元投資。
變化發生在移動互聯網和交通行業產生碰撞之后。如同柳傳志創立的聯想用一間平房和20萬元成為PC巨頭一樣,2012年,滴滴用80萬元起步,聚齊了阿里的人、百度的技術、騰訊的錢之后,這一打車軟件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備受風投機構追捧。和滴滴幾乎同時在杭州成立的快的打車,獲得了阿里的戰略投資,成為了滴滴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
朱嘯虎說:“柳青最開始希望撮合滴滴和快的合并,因為她和騰訊、阿里雙方關系都很緊密,如果能夠撮合成功,她可以代表高盛以一個很好的價格投進來。滴滴和快的在2013年的第一次合并談判,就是由柳青主導的。”
柳青召集了兩家公司包括程維、王剛、呂傳偉等人在內的關鍵人在杭州機場舉行談判,因為兩家公司正在市場上進行激烈競爭,信任基礎薄弱,對股權比例等問題也達不到共識,合并暫時擱淺。
此后,滴滴和快的之間的補貼大戰被引發。2014年5月,在雙方纏斗之時,柳青做出了出任滴滴COO的決定。“柳青是國際著名投行的高層,行走在云端;滴滴是個草根創業公司,干的是和司機、乘客打交道的苦活累活,未來也有極大不確定性。她愿意賭進來,出乎所有人意料。”朱嘯虎這樣表示。
這個消息同樣給了高盛團隊極大的觸動。“從投行到創業公司的人不在少數,柳青的特殊之處是她的職位是最高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大的。”Stephen透露柳青在高盛期間一直對出行行業感興趣,加入滴滴是因為“找到人生的召喚”。
歸零之后找到事業上的知己
柳青把她的這個選擇形容為“一切歸零”。為了這個選擇,她花了大量時間調研,程維形容為“做的背景調查超過任何投資機構”。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在接受采訪時形容,“如同熱戀一般,每天超過16個小時和程維交流”。
在接受《福布斯》專訪時,柳青則將甘愿降薪加入滴滴的原因,歸納為當時看到了一家正在徹底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價值巨大的企業,此外滴滴團隊對她有著強大吸引力。“和一個從骨子里散發著變化荷爾蒙的年輕團隊一起成長,是一件絕對值得珍惜的事情。”柳青說。
滴滴CEO程維則是另一個吸引柳青的因素。“程維是一個極有遠見、抱負和魄力,又愿意為夢想付出的人。他腳踏實地又目標高遠,當時非常打動我,”柳青稱,“我和程維是最好的朋友,惺惺相惜。在這一代年輕企業家里,程維在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方面都是上上乘。”
朱嘯虎回憶柳青其時最憂慮和擔心的事情是自己能否融入團隊、能否達到投資人的期待。現在,她的工作廣受認可和贊賞。投資人認為:“她一切都做得非常好,完美。我不敢想象滴滴沒有柳青,今天是什么樣子。”
在當時,這個從未失敗過的人,加入滴滴后仍經受了極大壓力。要如何從崇尚精英文化的投資銀行,進入接地氣的O2O創業企業,柳青一度陷入內心認知上的焦灼和迷茫。Stephen稱柳青從高盛人身邊消失了半年,毫無音訊,而此時的她正努力適應加入滴滴后的自由落體,消除自己的投行氣質和可能帶來的戒懼感。出差時,她從頭等艙降到經濟艙,住宿從奢華的四季酒店降到漢庭連鎖酒店,就連奢侈品牌的皮包也被她小心藏起來。
僅是表層的轉變遠遠不夠。在滴滴每個月召集公司管理人員為期三天的會議上,會進行業務的報告和評斷。柳青目睹一名同事在連續拿到兩次業務“爛桔子獎”后獲得“金桔子獎”的心路歷程,也由此感受滴滴的公司文化:坦誠溝通說真話,簡單直接。這是柳青參與創業企業以后學到的第一課。
盡管是計算機科班出身,柳青并不是典型的科技界人。“對養牛比對互聯網更熟悉”,在2015 年全球女性創業大會上,她這樣說。潛意識里面害怕失敗的心態,讓柳青一開始用力過猛:她徹夜不眠,回復所有的微信、電郵,盡量去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一開始進公司,太容易四處刷存在感,但其實有些事情未必是公司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未必是你應該把自己累得半死的事情,”在一次和作家馮唐的對話中,柳青說道,“這個階段很容易為了忙而忙,程維這時候給了我許多心理輔導。”
程維教柳青每天早上先列出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克服做事的沖動,以尋找工作的節奏感。此外滴滴有著每過一兩月高管們在一起聚會的傳統,討論公司當下最重要的十件事是什么、每個人如何行動,這也幫助柳青很快通盤把控了公司最重要的業務。
兩個月過后,柳青開始找到經營企業的感覺。她總結,做投資就像游牧民族狩獵,幾個人騎上馬,就可以出征,完成了一個項目再尋找下一個目標;經營一家公司則像經營一家農場,需要事無巨細地關照所有人和細節,努力耕耘方能迎來收獲。“這種轉變幾乎是一種浸潤式完成。所以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團隊,我也一定能在其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現在看來,沒有人比柳青更適合滴滴二號人物的角色,加入滴滴成為了她職場資源和人生實力的大集合、大爆發。她和程維的配合也漸入佳境。“就像馬云和蔡崇信、馬化騰和劉熾平是絕配一樣,柳青和程維是一對絕配,”王剛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這樣評價,“程維、柳青兩個人都極為聰明,正氣,做事都拼命。程維草根出身,是從底層的銷售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他對市場的敏銳度、深入一線的執行能力是柳青缺乏的;柳青出身名門,大家風范,人脈資源、國際視野、在資本市場里呼風喚雨的能力,又是程維缺乏的,所以他們這個組合是很快見到了化學反應和疊加效應的。”
一切成功皆因勤奮
無論是滴滴還是柳青,走到今天仰賴的仍是勤奮二字。在高盛,工作和生活尚可涇渭分明,加入滴滴后,柳青的個人時間被迅速壓縮。她性格中堅韌、敢拼的部分在滴滴被繼續放大。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加入滴滴后,因為周末經常開會,見不到孩子,柳青把小孩從寄宿學校轉學到公立學校。然而滴滴每天開會仍到很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滴滴團隊想出了一個變態的方案:每天晚上柳青九點下班,回家哄小孩睡覺,十一點再在她家樓下開會。
瘋狂工作正在帶來回報。根據最新數據,滴滴的估值已經上升到了百億美元,用戶量突破1.6 億。在加入公司6個月后,柳青也由COO升任總裁。2015年2月,在宣布升任柳青為總裁的公開信中,滴滴CEO程維寫道:“柳青在加入滴滴的半年時間,幫助公司完成了當時非上市公司最大一筆7億美元融資,并帶領專車、PR(公關關系)、GR(政府關系)團隊浴血奮戰,殺出了一條血路。”
和父親柳傳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創業,并以驚人的堅忍和耐心與舊制度周旋,并擺脫束縛一樣,柳青也正在與一項多年來不曾打破的舊體制博弈——出租車壟斷制度。柳青加入滴滴后,公司的觸角開始伸到專車領域。這一產品由打車軟件向汽車租賃公司購買或租賃運營車輛,私家車主也被允許成為專車司機,從而繞過了出租車傳統行業的管制。半年時間,滴滴已獲得40萬專車司機用戶。“出租車司機張開眼睛就要交份子錢,但我們不用。心態輕松、滴滴軟件的評價制度讓我們有能力、有意愿為乘客提供優質并且便宜的服務。”滴滴專車司機皮建正這樣表示。傳統出租車行業則認為自身利益遭到了侵犯,2014年下半年陸續有地方政府查處專車司機,2015年5月,專車和出租車司機對峙街頭、公安成立專項活動查處專車的場面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滴滴正在促進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評論稱:“看到滴滴,就像當年看到小崗村一樣”。1978年,柳青出生的這一年,安徽小崗村十八名農民冒著極大風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手印,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37年之后,這家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意外地成為了促進中國深水區改革的一股強大外力。
“經濟學有一個術語叫帕累托改進,即在資源分配過程中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如理性對待滴滴,我們完全可以實現這點。滴滴將大量社會閑置車輛利用起來,可以大大緩解早晚高峰期的打車難這一痼疾。出租車司機看似受到了沖擊,其實關鍵在于出租車司機承擔了不必要的”份子錢“。從改革的角度看,如果滴滴完成了對行政壟斷制度的沖擊,它無疑將被載入史冊。
多年投行經歷,讓柳青習慣以客觀、冷靜、縝密的思維回答任何問題。和政府溝通中,柳青也多強調作為技術公司,滴滴能為政府提供的價值。“我們未來將推出滴滴指數,這里面會有很多城市的大數據,我們會和政府一起來策劃未來整個大城市交通的布局。”
和她的父親一樣,柳青既有著不屈不撓的實業家精神,也善于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周旋。她的柔軟姿態,已經獲得政府的信任。讓柳青更興奮的事情不是業務數據,而是為更好地照顧員工而進行的福利創新:“你要問我們公司的市值多少,我其實并沒有那么興奮,因為大企業可以有很多。”在采訪中,她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剛剛為公司員工設計完成的一套福利計劃,其中包括滴滴員工的父母到北京看病可以由公司承擔醫療費用、并有專人陪同等。“經過橫向比較,滴滴的公司福利在全中國的技術企業里名列前茅。真正讓一個企業的領導層興奮的事情,應該是員工是不是真心熱愛這個企業。我們希望可以更好地服務員工,這樣才能真正聚合出一支有創新熱情、有戰斗想象力的團隊。”
三種關系主導人的一生
招攬人才則是另一個她關心的重大問題。柳青直言不諱:“我接受采訪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媒體,吸引更多人才。”目前公司已經成立了“機器學習研究院”,招募相關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柳青也正為此奔波。在香港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她剛從美國出差歸來。
盡管仍在倒時差,穿著一襲白裙的她看上去仍神采奕奕,并始終掌控著采訪節奏,反應敏捷、思路清晰,對不愿意回答的問題一句話帶過,約定的一個半小時采訪準時結束,連一分鐘也未超過。加入滴滴之前,柳青在媒體前露面的次數屈指可數,現在,她比程維更多地出現在鏡頭前,成為了滴滴代言人。
與在聚光燈下表現的強勢不同,管理下屬時,她則表現出自己柔韌體貼的一面。她時常在深夜關心下屬,詢問他們“最近感受如何,有沒有乏力感”,不時分享自己對工作、管理的感悟,并溫婉地提出建議。同樣經歷了從投行到創業公司轉換的Stephen在分析柳青的特點時表示:“滴滴是一個壓力比高盛大十倍以上的地方,在這里,人會有很多應激反應,譬如焦慮、恐懼、懊惱。大部分人要完成這兩個職責上的變更,體力、腦力、心力都面臨巨大挑戰。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對于團隊成員,柳青仍有余力發自內心的關心他們,這不容易。我思考了很久怎么形容這種素質,這不是天分,這是教養。這是她最強的地方。”
彌漫著雄性色彩的科技界,柳青這類角色極為稀缺。朱嘯虎透露,約見創業團隊時,他所遇到的創業者90%都是男性,最終能獲得投資的女性創業者更稀少。“女性商業領袖本身很少,科技界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更稀缺的原因是這個行業競爭日新月異,壓力更大。”他表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科技界的這一現象將會得到改善與改變——未來,這仍將是一個由男性徹底主導的世界。
盡管正在成為科技界女性創業者的標桿和偶像,柳青仍有屬于自己的困惑與糾結:她曾因為陪伴家人時間過少而被負罪感包圍,通過閱讀她最終得出結論“罪惡感是影響人類生產力進步最大的阻力之一”。“你永遠無法找到事業和家庭的平衡,”柳青語帶無奈,“我能做的就是為家人創造Quality Time ( 有品質的時間)。”出差在外,她通過微信和三個孩子交流,回到家則盡量專心陪伴他們。
現在,她也忍不住幻想更遠之后的生活和冒險:去大學任教、經營一家孤兒院、開一家名叫“If I can do it, you cando it too”(“我能做你也能”)的瑜伽館,以及周游世界。“人有三種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己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己的關系我都在修行,唯有人和自然的關系一直沒有機會建立,所以還是要找機會去游遍名山大川,”她調皮地一笑,只在這一刻,她才卸下了女強人的防備,“我其實是一個很愛玩的人。”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創業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