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et歷程:一家拒絕了Evernote收購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如何成長
在27歲生日的前一天,Nate Weiner從舊金山驅車前往山景城參加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會面。Weiner——他自己將名字拼讀成“WINE-er”(有愛喝酒之人的意思),在車里不斷回放著Sam Sparro的“Black and Gold”,回想起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初中艱澀歲月,為即將來到的談判時刻壯膽。
那是2011年的4月22日。幾周前,Evernote執(zhí)行官突然致電Weiner,表露出對當時還不叫Pocket(叫Read It Later)的收購興趣。Read It Later是Weiner在2007年開始的項目,最早它是一個Firefox的插件,可以收藏文章稍后閱讀。Weiner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收購要約感到吃驚——他隨手做的產(chǎn)品竟然變成了一門真正的生意,而且是一家擁有三百萬用戶(大多還是付費用戶)的公司想要收購自己的產(chǎn)品。
Evernote想把Read It Later變成自身remember-everything(記住一切)服務的一部分。而兩個產(chǎn)品有著天然的契合點:Evernote是除了Email之外,Read It Later用戶存儲資源的最大內容來源處,包括了文章、視頻和網(wǎng)頁。而Read It Later的數(shù)據(jù)量正在持續(xù)攀升——在談判開展的那個時候每月有750萬條保存內容。
當時Evernote的戰(zhàn)略發(fā)展部部長Ken Gullicksen給Weiner開出的收購價格大約在兩三百萬左右,可是Weiner覺得Read It Later至少值這個價格的六倍之多。
靈光初現(xiàn)
在Weiner的早期職業(yè)生涯中,Pocket和很多其它的項目一樣,只是一個小產(chǎn)品而已。當他處于十幾歲的少年時期,他就為當?shù)氐姆康禺a(chǎn)中介建設網(wǎng)站,并為《007之黃金眼》制作宣傳視頻。在大學中,他主修刑事審判專業(yè),卻中途退學搬至Colorado專心為一檔極限運動節(jié)目做3D動畫。
2007年,Weiner在Minneapolis市做著自由職業(yè),一邊做網(wǎng)站開發(fā)一邊思考著有什么值得創(chuàng)業(yè)的主意。他做網(wǎng)站的時候經(jīng)常會和自己的女友Nikki Will一起合作,Will當時是一家當?shù)貜V告公司的設計師。閑暇之余,Weiner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博客Idea Shower上,那里有好幾個他在運作的項目清單。
其中一個項目可以看成是QS運動的先驅,它嘗試自動記錄用戶日常生活數(shù)據(jù),而另外一個則是通過實時分析Twitter數(shù)據(jù)來識別可能大熱的新聞話題。這個項目運轉三天后就被Twitter切斷了數(shù)據(jù)來源的通道,Weiner后來說:“我再也不會做需要調用別人API的項目”。
Weiner幾乎通過網(wǎng)上的教程學會如何編程的。07年8月,他首次寫出一個Firefox插件,插件中有兩個按鈕——一個用來收藏文章,另一個則用來查看保存的所有數(shù)據(jù)。8月16號,他發(fā)email通知了自己的所有朋友,讓大家一起來試試這個插件。
成長與懲罰
Evernote總部里,坐著Evernote的創(chuàng)始人兼CEO Phil Libin,還有Gullicksen。Weiner講演著自己的幻燈片,介紹Read It Later是如何吸引到百萬用戶,如何做到幾十萬的盈利。
那個時候,只有Nate Weiner自己是Read It Later的全職員工,他的妻子Will幫他做app的外觀設計,而他的雙胞胎哥哥Max Weiner則負責Android版本的開發(fā)。這個類似書簽的小項目為Weiner截獲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產(chǎn)品上線僅僅幾個月,就登上了Digg首頁,隨之引入巨大流量。而Lifehacker不久后也寫了一篇關于Read It Later的報道。Weiner開始往Read It Later中不斷增添新功能:允許離線閱讀文章、跨瀏覽器同步收藏內容和一個iPhone版本的應用——這款2.99美元的應用為Read It Later帶來了盈利。所以2010年,Weiner搬至洛杉磯,開始將精力全部放在Read It Later上。
不過,Read It Later幾乎在誕生之初就遭逢了競爭對手。2008年元月,Tumblr開發(fā)者Marco Arment發(fā)布了Instapaper,并稱只有自己的產(chǎn)品才是第一款真正的read-it-later服務。一開始,Instapaper在幾個瀏覽器上都提供了服務,并且支持同步、重新排版文本以及離線閱讀的功能,Arment說這些事read-later服務的必備要素。
而Arment一直對Read It Later懷有輕視之意,“Weiner在最初幾年幾乎抄襲了Instapaper的所有功能”,Arment說道。但Weiner否認了抄襲的說法。
隨著Read It Later的流行度不斷上漲,Weiner的野心也隨之增長。他覺得自己產(chǎn)品可做的事情遠遠超出了目前的形態(tài),它同樣可以收藏視頻、食譜、旅行資料,甚至是購物清單(Pocket表示其服務可以為商品帶來驚人的轉化率,而電商功能未來將是Pocket主要研發(fā)的方向)。
同時,Weiner的對手們只出現(xiàn)在單一的平臺和操作系統(tǒng)上,比如當Weiner和Evernote談判時,Instapaper還沒有推出自己的Android版本。而它后來幾月推出的閱讀清單功能,僅僅局限于Safari瀏覽器中。Weiner知道多數(shù)人都會在多個瀏覽器和平臺間切換使用,所以他的產(chǎn)品必須得符合這一狀況:“用戶們不會想把這些內容收藏到十個籮筐里的”,Weiner說,“他們只想要有一個地方來存放所有的東西”。
Libin和Gullicksen專注地聽著Weiner的講演,據(jù)Weiner回憶,當時Libin表露出合作的巨大興趣,Read It Later是用來存放東西的,而Evernote則是永久地記錄,他們就像是天生一對。但Gullicksen懷疑他們是否可以滿足Weiner開出的價格。會議結束后,Weiner和Libin愉快地握手結束了會談,并且滿懷希望地回到了洛杉磯的家中。他和他的妻子叫了外賣披薩來慶祝,“我們嘗試慢慢接受剛剛發(fā)生的一切”,Will說,“未來我們生活的新篇章會是什么樣的?”
兩天后,Gullicksen撥通了Weiner的電話,告訴他Evernote仍然很想收購Read It Later,但是——只能維持原價。
成為動詞
Read It Later值多少錢,取決于最后它能成為多流行的事物。Pocket和一系列創(chuàng)業(yè)公司很像——比如Facebook,比如Twitter。Facebook讓“Like”這個動作流行起來,Twitter則產(chǎn)生了一個新動詞“tweet”,F(xiàn)oursqaure則帶來一批“切客”(check-in),Pocket希望可以使“save”流行起來,然后靠和出版商、零售商以及用戶保存的所有商品的提供者合作以賺取利潤。
Pocket團隊覺得自己像是追隨Evernote和Dropbox的后輩,提供的都是在一個地方存儲恭喜,而稍后可以從任何地方再次打開的服務。不過相比之下,Evernote和Dropbox的成長要迅速得多。Evernote有超過6000萬的注冊用戶,Dropbox的用戶則已經(jīng)過億并且盈利。而Pocket的用戶估計在今年暑假期間達到1000萬用戶,并且由于Pocket從去年開始將服務免費,公司沒有收入來源。
Weiner覺得,Pocket用戶未來會用Pocket來處理更為復雜的項目,比如最初大家只把Pocket當成閱讀器,但后來隨著平板、Google Glass和其它可穿戴式設備出現(xiàn),當前世界已經(jīng)轉化成屏幕的世界,而Pocket將會成為人們向新平臺轉移內容的工具。
對Evernote說“No”
正因Weiner對Pocket的未來懷有遠大的愿景,所以當Gullicken說出維持原價的時候,Weiner拒絕了收購邀約。他覺得Evernote只會把Read It Later變成自己產(chǎn)品中的一個子功能,而不是他所想要的完全屬于自己掌控的一個完整的產(chǎn)品。Weiner開始轉向尋找風投,他在Minnesota工作時結識的創(chuàng)業(yè)顧問Jonathan Bruck為他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資源牽線。Pocket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Foundation Capital和Baselin Ventures、Google Ventures、Founder Collective處獲得750萬美元融資。
Weiner第一次有錢來雇傭自己的員工,目前Pocket有13位團隊成員——和Instagram賣給Facebook時的人數(shù)一樣。去年,經(jīng)過內部的激烈論爭后,團隊決定將Read It Later改名為Pocket,可以讓產(chǎn)品聽起來更加溫暖和友善,他們希望,這個名字也可以告訴用戶——pocket不僅僅是用來收藏“閱讀”內容的。
四月份,Marco Arment宣布他已經(jīng)將Instapaper賣給了Betaworks。他從去年開始就對這個產(chǎn)品失去了興趣,并且逐漸將其擱置一旁。最終,Arment得出了和Weiner一致的結論——為了將產(chǎn)品做得足夠精致和亮眼,你必須全職且全心全意來做這件事。
現(xiàn)在,Digg、Bitly、Chartbeat和Dots背后的智囊Betaworks將接手做這件事了。但是Betaworks并沒能創(chuàng)造新的“動詞”,相比之下他們的商業(yè)模式已經(jīng)顯得有些過時了。“當用戶下載產(chǎn)品的時候,當用戶訂閱的時候,公司就獲得了收入。”Betaworks的副總裁、Instapaper和Digg的CEO Andrew McLaughlin說,“我們試圖在一開始就把產(chǎn)品做得足夠awesome,以此來吸引用戶。Marco證明了這個商業(yè)模式很奏效,而現(xiàn)在我們也想這樣做?!?/p>
成長黑客
周五,Pocket團隊聚集在他們Market大道上的辦公室里,分享他們一周以來“hacking”的成果。團隊成員們想了很多把Pocket分享到世界的主意,這一周的主題十分簡單卻也十分緊要:如何讓Pocket成長得更快。
對很多Pocket的用戶來說,Pocket已經(jīng)變得不可或缺了。大家每天從超過400個應用中保存超過130萬條內容。但是對很多普通用戶來說,他們得安裝書簽功能、下載Pocket,下載合作的app,然后學習使用如何從每個app中保存內容到Pocket。
所以這一周內Pocket的成員們都在努力減小使用上的阻力,不過“一旦你明白了如何使用并且開始使用了,我們就會得到大量這樣的用戶評價——我不知道沒有了Pocket我該怎么辦”,Max Weiner說,“但是學習曲線確實仍然存在”。
Weiner表示,獨立的Pocket正在迅速成長,擁有大規(guī)模的用戶數(shù)量,“當你發(fā)現(xiàn)你正站在如此快速成長的行業(yè)前沿,你會覺得這是非常讓人激動的體驗,而所有我想做的就是,讓人們來使用我的產(chǎn)品?!?/p>